-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周时评精选 | 于写作有益,常积累,常更新!
人的一生如何过得有意义?奋进还是怠惰,不同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很多领域,有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奋斗的意义,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取得非凡成就。
今天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时评选自人民日报的一个特别栏目——“择一事 终一生”,聚焦那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人,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每一步都是积淀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
【故事】2018年5月15日,封闭了整整370天的“月宫一号”舱门缓缓打开,4位“航天员”拿着亲手种出的大豆、油菜、胡萝卜、西红柿踏出舱室……这是一次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水平。从立志改变家乡的环境,到专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到探索地外生命保障系统,孜孜耕耘30余年,“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在“月宫”里收获累累硕果。
【点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刘红而言,她和“月宫一号”团队探索的距离还要在“千”的后面加上好多个零,这也注定了他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都需更加踏实、坚定。
虽然儿时就喜欢抬头看月亮、数星星,但刘红并未想到,自己会投身于和星空有关的研究。尽管她的研究范围是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污染处理技术,专注的还是“地球上”的事业,但正是有赖于多年脚踏实地的积累,凭借对生命和环境的深刻认知,刘红才得以在“月宫”里不断完善着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最终把我国相关领域带到了世界前沿,硬是“把科幻做成了科学”。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只要踏踏实实地做,终会有收获。”刘红常说,自己的科研历程如同安排好了一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积淀”。然而,在像她一样的奋斗者看来,这份安排并非命运的馈赠,而是对“功不唐捐”的生动诠释,更是在时间见证下实现的人生价值。语言学家周有光早年研读经济学,50岁才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研究了30年的链霉菌,却在自己原本“外行”的酵母领域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现了“人造生命”的重大突破……成就都是一点一滴奋斗而来的,哪有另辟蹊径,不过是比别人更执着一些、更坚实一些、更笃定一些。
一位诗人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十几年来,不少青年学子加入“月宫一号”团队,在刘红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刻苦攻关,系统开展了从基础理论方法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获得了荣誉,有人出了名,但也有很多人留下的只是默默无闻的背影。正是这些时刻奋进的背影,浇灌着人生的理想,激励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用实际行动,汇聚实现强国梦的蓬勃力量。
毕生坚守有书声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九旬翻译家宋书声
【故事】宋书声18岁时进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学习俄语,从此与翻译结缘。他的名字,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紧密相连:先后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的翻译、审稿工作,主持编译了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8年11月,宋书声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回顾人生,九旬高龄的宋书声这么鼓励年轻人:“我希望年轻人能做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国家需要这样的人”。
【点评】
“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习是关键。年少时羡慕别的孩子有书读,参加革命后有上大学的机会,工作后出国学习语言,即使在战争期间还是“激动、兴奋,不顾一切地去学”……正是如此,宋书声学好了俄语和德语,为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他说,“翻译这份工作,就是要不断推敲、不断修订。”说到底,推敲和修订的能力,是从持续学习中积累的。
学习不仅要读书,也需要从实践中汲取养分。1964年,宋书声参与重校了《共产党宣言》,这一版本大体沿用至今。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学习的苦功夫。翻译一部著作前,包括他在内的团队都要搜集大量资料;技术不发达,就拿着俄文译本和德文原著做参照;遇上生疏领域,就去请教专家学者。一句句地抠、一天天地忙、一本本地译,案头工作之繁重、之艰辛,可想而知。宋书声几十年如一日,“甘为真理付韶光”,他说“每一句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这样的底气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翻译本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出精品,就须不断沉淀、跟上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是百科全书式的,若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翻译哪能准确?”宋书声说,精通中文和外语,只是成为一名翻译的基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还需要政治经济学、历史、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积累。
到了鲐背之年,宋书声仍然坚持每天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时代前进,技术更迭,一次充电不可能管一辈子。每个人或许都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