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pdf

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 摘要:在知识型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也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资 本的载体,自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创新和发展 的主力军。知识型员工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对企业依赖性弱,使得 传统契约式约束方法不再适用。心理契约理论与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具有一定程度的复合性,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心理契约对激励知 识型员工的作用。本文在心理契约、知识型员工等理论的基础之上, 结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利用心理契约改 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心理契约 知识型员工 激励机制 价值实现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 第一位提出心理契约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的阿吉瑞斯,他采用心 理契约一词表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果组织采用积极的管理方 式,员工的表现就会更为乐观,如果组织能够对员工的非正式文化 规范表示出足够的尊重,譬如说,保证员工享有稳定的工作、足够 的工资、充分的自主权,那么员工就会抱怨的更少,并保持较高的 生产效率。随后,莱文逊对心理契约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组织 与员工之间隐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总值。莱文逊亦因此被誉为 心理契约之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数学者为明确心理契约的概念做出了诸多 努力。但是,由于心理契约的概念从根本上分为组织和员工两个方

文档评论(0)

kxg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