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火与土淬炼陶瓷世界
打开文本图片集
牛继伟,一个行走在火与土之间的行者,一个醉心于陶瓷雕塑艺术中穿行游走的的痴人。他有着两重身份——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同时还是辰浩雕塑艺术公司总经理。在辰浩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的大院里,可以看到许多先哲的塑像:孔子、孙子、蒲松龄……这些已经逝去的伟大人物的 塑像上,仿佛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儒雅智慧的光芒,这是牛继伟的精神追 求。在名贵花木之间,还有一些漫塑、盆景、瑞兽等,这是牛继伟的艺术世界。在火与土的浸润中,他逐渐养成了自己的艺术性格。
孩童时期的艺术萌芽
爱因斯坦曾经用泥巴做过一只十分糟糕的小板凳,是不是这件手工艺品开启了他的心智,让他成为日后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牛继伟孩提时期的艺术情怀,却是由一件小小的手工作品开启的—
—他最早的作品就是用泥巴塑成了一只螃蟹的形状,土的松动遇到水的无形变成了泥巴的可塑性,就是这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启蒙了那颗强烈模仿世界的好奇心。
除了天生的好奇心与对世界的探索以外,他对陶瓷独特的创作和敏锐的捕捉,还与他陶瓷世家的血脉密不可分。牛继伟的外曾祖父曾是明末孙家窑的掌门人,外公也是制陶人。牛继伟不仅延续了外公的理想,还承袭了家族对于艺术的天分和执著。继承了家族的艺术血脉,又恰巧在孩提时期,因为一只泥塑的螃蟹积淀了最初的艺术土壤,然后生根发芽了一颗无
法遏制的艺术之心。
在诸多手工艺术里,牛继伟唯独对陶瓷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在他眼里,陶瓷刚、柔、美的特性是让人难以抗拒的,她的可塑性和表现能力也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而她的色彩和强度更是有了几乎可以“称王”的资格。这一切,都撩拨着牛继伟那颗艺术之心,让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大器难成终烧成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沉甸甸的历史积淀是牛继伟主要的艺术灵感来源。虽然在平时的陶瓷艺术创作中,他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风 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的艺术积淀愈发深厚,在近几年的陶瓷雕塑作品中,牛继伟已经离不了中国文化。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着迷,那些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让他流连忘返。
一抷瓷土,经他点化,便有了思想,有了灵魂,有了形神兼得的生命力。牛继伟瓷艺一扫匠气之风,取材独到,鲜活生动,大气酣畅,于朴拙处见精神,观之如进行一次心灵的远航。在他的作品中,既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感悟到其自我之间的匠心独运。
龙,是牛继伟比较喜欢的一个传统样式和符号。他创办的公司名为 “辰浩”,也就是龙的意思。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数千年来已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秉持这种艺术理念,牛继伟烧制了一个高 6.1 米、最大直径 2.6 米、重达 7.7 吨、雕塑 9 条龙的巨型龙瓶。这个龙瓶于 2013 年获“吉尼斯”世界之最。
这个奖项,牛继伟获之无愧。自古以来,在大型陶瓷制作的尝试中, 多以失败而告终。一是制坯难,二是烧成难,“大器难成”这一说法就是指
大型陶瓷的制作。烧制这个巨型龙瓶,牛继伟称得上是呕心沥血,他经过反复试验,耗时两年,仅施釉就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真可谓“慢工出细
活”。
大器难成终烧成。他攻克了陶瓷大器生产的关键技术,鉴定通过了市级科研项目“大型陶瓷龙瓶制作新工艺”,并获得 5 项发明专利。但牛继伟的脚步并未就此而停住,他又投资 600 多万元建起了一座 9.5 米高的窑炉,向更高更大的陶瓷巨瓶发起冲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冒险精
神”。
除了烧制巨型龙瓶,牛继伟还恢复烧制出了“雨点釉”这一名贵瓷种。“雨点釉”是淄博传统陶瓷名釉,因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成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由于烧制的难度极大,制作非常复杂,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失传。而牛继伟通过不断钻研、探索、试验,遍访各地寻找原料,经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烧制出“雨点釉”,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牛继伟的艺术之路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古人用这首诗来比喻陶瓷的精妙,同时也表现了制作陶瓷的难度与不易。而对于牛继伟来说,走上陶瓷艺术这条路,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人生之旅。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寂寞,有甜蜜也有辛酸。
陶瓷烧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牛继伟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了各种釉色在高温中熔融时自然流淌晕散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他利用这一点,使用精炼的手法,大胆运用浓重而夸张的釉色,
与大面积空白形成强烈对比,使作品生动流畅,并且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瓷艺术作品经过设计、施釉装饰之后,并不意味着陶瓷艺术作品的成功,还得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的考验,尤其是要经过火的历练才有可能成功。所谓“千度成陶,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少土气”就是此意。胎体变形、开裂、釉色和纹样的形成是否如意,莫不取决于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