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行业资料).docVIP

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行业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行业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行业资料”中“医学资料”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8175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 2 1资料与方法 2 文2:在下肢大段骨缺损治疗中Ilizarov技术的选择 6 1 资料与方法 7 11 一般资料 7 12 治疗方法 8 121 肢体短缩端端对合加压加骨段截骨延长术 8 122 肢体短缩骨段截骨输送加延长术 8 123 单纯骨段输送术 8 13 结 果 9 2 讨 论 9 21 应用Ilizarov技术 治疗 大段骨缺损的优势 9 22 Ilizarov技术几种术式的选择 10 221 骨短缩对合加骨段截骨延长术 10 222 肢体短缩骨段截骨输送加肢体延长术 10 223 单纯骨段输送术 11 23 感染创面的处理 11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3 正文 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行业资料) 文1: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 工伤、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可导致下肢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骨折清创后常遗留大段骨质缺损;骨肿瘤切除术中,为防止肿瘤细胞扩散,常需大范围切除肿瘤周围骨质;创伤后胫骨骨髓炎及感染导致骨折经久不愈合,必须切除感染骨段,反复清创后遗留大段骨缺损。临床上对于>4cm的骨缺损,即使采用带血管骨移植治疗,骨折愈合后骨质强度较差,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很高[1]。骨搬运技术是此类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该技术通过牵拉成骨,移动游离的健康骨块并使之与原正常骨组织之间成骨,骨块在搬移的过程中使通过部位出现连续的骨痂而形成新的骨组织,最终填充骨缺损[2-3]。笔者总结自2013-08—2015-08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59例的术后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9例,男42例,女17例;年龄26~67岁,平均43岁。股骨骨缺损10例,其中左侧5例,[右侧5例]。胫骨骨缺损49例,其中左侧20例,右侧29例。所有患者均为高能量损伤,但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缺损原因:粉碎性骨折清创后缺损9例,慢性骨髓炎反复清创截骨30例,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20例。清创、病灶清除及截骨后骨缺损长度4~15cm,平均9.2cm;其中缺损长度为4~5cm者8例,5~9cm者39例,9~15cm者12例。合并软组织损伤15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38例,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架21例。 1.2术前准备积极宣教,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术前各项检查完整,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营养支持,调整患者身体情况以能耐受手术,一般停药2周后进行手术。护理人员要整理病房及床单位,准备好抬高、固定患肢的垫枕,为术后回病房做好准备。 1.3手术方法采用腰硬联合或全身麻醉,仰卧位。估计术中病段切除后的缺损长度,观察患肢周径和长度,设计截骨及骨搬运方式。清除局部感染坏死骨组织,截骨以彻底为原则,直至骨面有新鲜血液渗出为止。对于感染性骨缺损,取坏死组织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安装外固定架,原则上避开关节。对于闭合伤口有困难者,结合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本组由近端向远端搬运29例,由远端向近端搬运30例。50例一期截骨搬运,9例二期截骨搬运。 1.4术后处理术后返回病房,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术后1~2周开始骨搬运,1mm/d,分4次完成,即每次0.25mm。若骨搬运过程中出现牵拉疼痛,则暂停搬运2~3d,症状消失后再进行。术后抬高患肢30°~40°,平卧6h[4]。保持臀部清洁,防止褥疮,给以水垫或海绵保护,必要时给予消毒。若疼痛严重,则遵医嘱给予镇痛药。早期进行被动锻炼,后期鼓励患者主动锻炼,在床上进行即可。膝踝关节运动过程中护士需陪护,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师[5] 2结果 59例均获得平均25(13~48)个月随访。骨搬运长度5~15cm,平均10.1cm。骨搬运时间2~5个月,平均2.9个月。骨搬运停止至拆除外固定时间平均3~7个月,平均6个月。未出现再次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出现膝关节受限23例,踝关节受限22例,断端不愈合11例,对线不良8例,皮肤软组织嵌顿7例,钉道感染7例,疼痛难以耐受4例,固定钉松动3例,成骨不良2例。并发症经过手术调整和积极护理均得到对症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后果。 3讨论 外固定架和骨搬运技术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