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医脉诊之道
摘要
脉诊为中医独具特色的临床诊断方法;是一种颇为灵敏并能综合地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的一种诊法。可以为审证求因提供重要的依据。于临床中必须精通脉理,熟练掌握诊脉技巧及演变规律,方能准确认证。
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任何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必然损伤脏腑经络功能,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病理变化,从而使脉象发生相应的改变。
各种疾病常有其典型脉象。北宋著名医家韩祗和提出诊病当“以脉为先,以证为后”。先识浮、沉、数、迟、阴、阳;再察紧、缓、大、小、盛、虚。尤其重视脉之阴阳盛虚。并以此立论,用于临床辨证。
脉象既然与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虚实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中医学指出“有是病即有是脉”。脉与症的关系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相应的。依据脉象可以确定相应法则治之。
脉诊学系祖国医学之瑰宝,历经200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历代医学家不断的总结、补充、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脉学理论和诊脉技巧。今天我国医学工作者应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手段,进行脉象的临床观察、实践与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及造福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论中医脉诊之道
天津市儿童医院 李彤
脉诊为中医独具特色的临床诊断方法。此法古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前二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采用部位是寸口,脉诊始见于《内经》详见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提出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象正眼》又增加了疾脉,故近代多从二十八种脉象论述。脉象则是通过位、数、形、势等方面来进行体察的。
中医审察疾病,虽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并进行辨证,但对于辨别阴阳、分析虚实、审明病位、确定治则,往往取决于脉象,为审证求因提供重要的依据。故于临床中必须精通脉理、熟练掌握诊脉技巧及演变规律,方能准确认证。
脉诊之则
脉诊又称“切诊”,即医者以手指感觉脉搏的形象及力度为基准,是一种颇为灵敏能综合性地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的一种诊法。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其充在脉”,“脉为血府”,“气息应焉”,“肺朝百脉”,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构成了脉象的生理基础。任何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总是损伤脏腑经络功能,并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病理变化,从而使脉象发生相应的改变。如病势重,抗病机能增强,脉多洪大、滑数;病在外,抗病机能趋向于表,脉多浮而有力;病在内,抗病机能趋向于里,脉多见沉。可见脉象的变化常常是脏腑经络气血变化重要标志之一。故通过脉诊可以了解脏腑强弱、气血盛衰、阴阳顺逆等机体功能状态,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交争的趋势,进而推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脉诊与证
各种疾病常有其典型脉象。《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指出“脉有弦”“痉脉按之肾如弦,直上下行”。“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以及“脉数实者为肺痈,数虚者为肺痿。”“寒疝脉弦紧或沉紧”,“浮脉”、“弦脉”分别为太阳病和少阳病的主脉等。《伤寒杂病论》辨脉法指出:脉有阴阳,凡脉大、浮、数、滑,谓之阳;凡脉沉、涩、迟、弦、微,谓之阴也。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谓之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谓之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谓之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北宋著名医家韩祗和在伏阳致温学中提出:诊病当“以脉为先,以证为后。”先识浮、沉、数、迟、阴、阳,再察紧、缓、大、小、盛、虚。尤其重视脉之阴阳盛虚。《难经?二难》曰:“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韩氏据此立论,根据寸口及尺中脉力大小之比,判断病体之阴阳盛虚,并以此辨证。
脉与临床
脉象的形成,既然与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虚实与推断疾病的预后。
1(脉定病位: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而脉象的沉、浮,可反映;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2(脉主性质:疾病可分寒证与热论,脉象的迟、数,可反映;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3(脉示病理:邪正盛衰,在病变过程中,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4(脉测进退预后:久病脉见缓和,气渐复,是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