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重点)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难点) 3.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积累月色入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积累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初读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初读感知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单扇的门,泛指门。这里指门窗。愉快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动词,享受。睡觉。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共同,一起。大概是。只是。清闲的人。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初读感知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读感知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贬官之人张怀民黄州承天寺庭院赏月
初读感知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精读品味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地点黄州承天寺内容庭院赏月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品味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1.因乌台诗案被贬。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小结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板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感谢各位的聆听
散文记承天寺夜游10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1.反昨诵读,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 中蕴含的思想。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 生观。(重点)(难点)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