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刘月悦第3章 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50年代,政治权力对于文学界矛盾、冲突的绝对控制、支配,和文学“一体化”的目标,使得文学界的矛盾和冲突加剧;而冲突、论争的性质和方法,常演化为当代特有的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1)关于武训 武训原名武七(1838~1896),清末山东堂邑县(今聊城西)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因家贫不能上学。他深感没有文化的苦处,决心办义学,让穷孩子们读书。他并无钱办学,全靠乞讨,有时甚至不惜侮辱自己。积三十年之辛劳,办了三所义学。他的“行乞兴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赏,清政府予以嘉奖,封为“义学正”。
(2)民国时期对于武训的评价 ①北洋政府主持修撰《清史稿》,将武训事迹以“列传”形式编入,开正史为乞丐列传之先例。梁启超也曾为武训立传,以“先生”尊称之。 ② 1933年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等人发起组织了纪念武训诞辰97周年活动,期间,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蔡元培、蒋梦麟、王世杰等民国军政文化要人纷纷为武训题词。
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武训赞许有加,希望大家效法武训,积极从事普及教育。陶说:“武训虽然死了,他的精神可是要活到千万年的。如果我们个个都有武训的精神,还怕国家不进步吗?”
(3)关于电影《武训传》 1944夏天,陶行知先生送了一本《武训先生画传》给电影导演孙瑜,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孙瑜,数年后改编电影剧本《武训传》。 1948年夏天,中国制片厂开拍电影《武训传》,但仅完成三分之一就因故中断。 1949年1月,私营上海昆仑公司收买了摄制权和已拍的胶片。1950年,昆仑公司对剧本作了全面修改后,重新开拍。电影由赵丹主演武训,年底上演。公映后,好评好潮。
武训先生为了穷孩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和封建势力不屈服地、坚韧地斗争了一辈子。可是他这种个人的反抗是不够的。……中国的劳苦大众,经过了几千年的苦难和流血斗争,才在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之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权,得到了解放!我们纪念武训,要加紧学习文化,来迎接文化建设的高潮! ——《武训传》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
承认或者容忍为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1954~ 1955) 俞平伯 (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早年参加过文学研究会、新潮社、语丝社等文学社团。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的新诗曾经名噪一时,散文小品也多受好评(如其传颂一时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青年时代就追随胡适,研究《红楼梦》也受了胡适的影响。1922年,在短时间内写出《红楼梦辩》,192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1)批判的缘起 1952年,俞平伯将他出版于1923年的著作《红楼梦辨》加以增删、修改,改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在这期间,他还写了一些评介、研究《红楼梦》的文章。
对于俞平伯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青年批评家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等文章中提出批评。文章最初发表时,发生了一些波折,后来在作者母校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得以刊出。《文艺报》在被指定转载这一文章时,主编冯雪峰撰写的按语态度暖昧。
①李、蓝的文章主要批判了俞平伯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他们以《讲话》、马列经典论述、俄罗斯革命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②不能从作者的世界观落后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也不能以作品的琐碎细节去穿凿附会,而要从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深度来探讨《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③曹雪芹是现实主义的大师,他预感到本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揭露了封建官僚地主腐朽的阶级本质,揭示了它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④曹雪芹敢于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概括现实生活的典型规律,创造出社会悲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