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pptVIP

第5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刘月悦第5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叙事倾向成为“解放区诗歌”最重要的潮 流。生活在陕北、太行山区的一些诗人,他们更多从民间文化中取得借鉴,在取材上更重视以战争为背景的军队和农民生活的表现,这些诗人及其创作,被确立为“方向”和榜样。   例: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田间《赶车 传》,阮章竞《圈套》《漳河水》,张志民《王九诉苦》《死不着》等。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发扬了四十年代“解放区”已经出现的叙事诗热潮,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兴盛”,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的长篇叙事诗有近百部。主要的创作成绩有:   (1)李季、闻捷、张志民等的创作,是当代“写实”诗体的主要代表。   (2)其它重要作品   田间《长诗三首》《英雄战歌》《赶车传》(共7部)   李冰《赵巧儿》《刘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   郭小川《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   艾青《黑鳗》《藏枪记》   乔林《马兰花》   王致远《胡桃坡》      (3)整理少数民族民间诗歌基础上创作的叙事诗   ①徐嘉瑞、公刘、徐迟、鲁凝分别创作的同名长诗《望夫云》,白桦《孔雀》,韦其麟《百鸟衣》,高平《紫丁香》《大雪纷飞》。         ② 50年代前期,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民间诗歌,有藏族、维族、蒙族、傣族等的抒情短诗,以及《嘎达梅林》(蒙古族)、《阿诗玛》(彝族)、《阿细的先基》(彝族)、《召树屯》(傣族)、《逃婚调》(傈傈族)等史诗和叙事诗。   ③ 1957年《人民文学》选刊了藏族仓央嘉措的汉译情诗。      1.李季   李季是以延安诗歌路线的成效卓著的实践者身份进入当代诗坛的。在50年代,他被称作“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   (1)延安时期的《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发表于1946年,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走上革命的历程。   作品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以及比兴手法,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2)建国后的创作   1952年冬,李季举家到甘肃玉门油矿“落 户”,走上长达30年的,以石油工业、油矿劳动者为表现对象的创作道路。他因此被称为“石油诗人”。         有关这一题材,李季出版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5部短诗集,和《生活之歌》《杨高传》《向昆仑》等8部长叙事诗。   由于视角的单一、狭窄,想象力的缺欠,他在当代的大量创作的成绩有限,甚至未能达到《王贵与李香香》的水平。      2.阮章竞   (1)1949年创作长篇叙事诗《漳河水》   作品描述太行山区漳河边上3个劳动妇女在新旧社会中婚姻爱情生活的不同遭遇。   作品创造性地吸取古典诗词,尤其是民歌民谣的营养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2)解放后的作品   描写内蒙钢铁基地建设和生活变迁的组诗(《新塞外行》《乌兰察布》)。   形式上企图从民歌和唐代边塞诗中寻找境界和语言格式,但没有得到如《漳河水》的好评。   3 .张志民   (1)1947年参加农村土改运动,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长篇叙事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长诗采用民歌体形式,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控诉和翻身农民的欣喜之情。   (2)解放后仍坚持以民歌体式表现北方农村生活。《社里的人物》《村风》等诗集,以农村口语,组织带有“戏剧”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构造农村田园图景。  (3)1963年出版的诗集《西行剪影》,则有对古代诗词的明显模仿。   4 .闻捷   闻捷在40年代后期的内战中,作为一名随军记者来到新疆,并在50年代最初的几年里,任驻疆的新华社记者。这一时期对新疆少数民族生活风情、民间传说和诗歌的了解,和写作“生活牧歌”的苏联诗人在对生活材料进行诗意的提炼和组织上给他的启示,基本确立了他此后诗歌的风貌。   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刊登闻捷的五个组诗,其中,《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果子沟山谣》都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有关。这些作品连同其他的一些诗作,在1956年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  50年代末闻捷发表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也是以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   二、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1.青年诗人的涌现   青年诗人的涌现是四五十年代诗歌界的奇 观。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青年诗人的作品有:   邵燕祥《歌唱北京城》   李瑛《野战诗集》   韩笑《血泪的控诉》   公刘《边地短歌》   张永枚《新春》   白桦《金沙江的怀念》   胡昭《光荣的星云》   梁上泉《喧闹的高原》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大巴山的早晨》  顾工《喜马拉雅山下》  严阵《淮河边的姑娘  孙静轩《唱给浑河》  流沙河《农村夜曲

文档评论(0)

198****693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