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13天体物理学的诞生.docxVIP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13天体物理学的诞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讲 天体物理学的诞生 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天体的物理性质(温度、光度、压力、密度、磁场等)的状况及其机制以及化学组成。 1825制法国哲学家孔德(A. Comte, 1798—1857)在《实证哲学讲义》中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不能得到的知识。” 天体物理学诞生以天体分光学、天体光度学和天体照相学应用于天文学为标志。 一、太阳光的分解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分解白光。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沃拉斯顿(W. H. Wollaston, 1766—1828)在棱镜前加狭缝观测太阳,在彩带上发现暗线。 1814年德国光学家夫琅和费(J. Fraunhofer, 1787—1826)制成第一台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发现夫琅和费线。 1853年瑞典天文学家埃斯特罗姆(A. J. ?ngstr?m, 1814—1874)发现灼热气体产生的发射线,就是太阳光谱中的吸收线。 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 1858-1859年德国化学家本生(R. W. E. Bunsen, 1811—1899)与基尔霍夫(G. R. Kirchoff, 1824—1887)合作,发现根据光谱判断元素的方法——光谱分析术。 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 基尔霍夫以实验探索太阳光谱中夫琅和费线的本质,从而发现了基尔霍夫定律。这是认识太阳和恒星大气化学成分的准则。 四、氦的发现 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让桑(P. Jansen, 1824—1907)研究了日全食时日珥的光谱,发现一条橙黄色的明线。同年10月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J. Lockyer, 1836—1920)也有同一发现。他们都报告了法国科学院。 1869年洛基尔认为此谱线来自一种新元素,命名为氦(helium, 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太阳神Helios)。 1895年英国化学家雷姆塞(W. Ramsay, 1852—1916) 在地球上发现这一元素。 氦的发现证明天体分光术的巨大成功。 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 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 1859年英国的哈金斯(W. Huggins, 1824—1910)在20 cm望远镜上安装高色散分光镜观测亮星光谱。 1863年意大利的塞奇(A. Secchi, 1818—1878)用低色散的分光镜观测大量恒星。1868年提出分为4类的光谱分类法,分类了4000颗恒星。 ①白色星,光谱中只有几条氢的吸收线; ②黄色星,光谱同太阳光谱; ③橙色星和红色星,光谱里有明暗相间的暗带; ④暗红色星。 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J. C. Doppler, 1803—1853)发现振动时振动波长改变 Δλ=λ·V/VS VS为声速或光速,V为源运动速度,λ为无运动振动波长。这被称为多普勒效应。 1868年哈金斯根据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测出天狼星视向速度。 视向速度测量带来许多重要的天文发现,如:分光双星、新星和超新星的爆发、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自转、可观测宇宙的膨胀等。 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 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 BC 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各首次估计恒星视星等。 1782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古德里克(J. Goodricke, 1764—1786)发现变星大陵五(βPer)的光变周期。1785年和1786年又先后发现两颗变星造父一(δOph)和渐台二(βLyr)。开创变星光度测量。 1852-1859年阿格兰德和匈费尔德(E. Sch?nfeld, 1828—1891)测恒星位置并估计星等,1863年刊布BD星表。 1875-1884年匈费尔德测南天星空,1886年刊布SD星表。两星表包含457,874颗星。是目视方法估计星等最宏伟工作。 2.普森公式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生理学家费希内尔(G. T. Fechner, 1807—1887)推出“感觉度随刺激度的对数变化”。 1856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N. R. Pogson, 1829—1891)建立了光度与星等间的基本关系式: m1-m2=-2.5lgE1/E2。 普森公式为星等与光度之间建立了定量关系,为科学的测光工作打下基础。 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 (1)偏振光度计。1859年德国天文学家泽尔纳(J. K. F. Z?llner, 1834—1882)发明。 1861年刊布266颗亮星光度星表。 (2)光劈光度计。 英国天文学家普里恰尔特(C. Pritchard, 1808—1893)发明。 1885年刊布2784颗星光度星表。 从理论上和实测上开创了科学的光度学。 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 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

文档评论(0)

东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会计、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提供专业的文档服务,拥有海量各类优质、实用文档,尤其擅长精品课程资源开发。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9日上传了中级会计、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