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述评(精编文档).doc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述评(精编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行而致其知,育养社会人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述评 一、对传统德育的批判 杜威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一书中,通过区别“道德概念”(moral ideal)和“关于道德的概念”(ideals about morality)这两个概念来阐述自己关于德育目的的观点。所谓“道德观念”即“不论怎样已成为品行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的那种观念”是道德的“品格与动机”它“在行动中见效果,是行为有所改进。”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关于诚实、春节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行或好的行为。”即是一种道德的信息与知识,是一种外在道德教育或灌输的产物,未能内化为行动的内驱力或约束力。而以往的德育思路却恰恰以后者为中心,提出加强道德教育的立场,只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智商高情商低或“两面三刀”之人。对此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我们关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是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我们把伦理的这个名词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从大量其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与履行这些美德的儿童的惯常形象和动机更加分离的某些特殊行为联系在一起。到的教学因此于这些特殊的美德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有关的某些感情上的灌输联系一起,道德被看做是非常伪善的东西。” [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P158被斥为“ [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P158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狭隘性。道德教育的目的限定于固定美德、伦理的知识的传授教育,使学生应然地遵守某种行为准则,而不给予生活中使用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又以德育为核心独辟了一门学科,是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情感的培养。一般地,是其他科目如数学与之分列,教师常将德育之任务推给政治老师及思政课,忽略了各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所应担当的德育任务。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在学校德语课中,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的人群,开展固定的程式化的教学,即教师讲授到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学生的行为,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课堂上学习的美德知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长期深受形式化德育教学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刻板规则的遵守着,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很少能从道德角度分析考虑并判断行为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实际上这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并未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内化为自我约束判断是非的能力。 第三,学校德育观念的病态。在日常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往往将德育重点放在“行为纠错”上,而不是“习惯养成”,通过一系列的校纪校规、班纪班规对学生提出“不准或应该”之类纠错性语词和方式,以期望学生能在纠错后改正。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常常是滞后性的,仅仅采取事后纠错便是一种倒置,而真正的德育重点恰在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欲前性的规范教育,先入内化为习惯再加之“纠错”方成之。而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也忽视这点。杜威指出:“儿童对自己在干什么应该有积极的认识,以便从他们必须做什么的立场判断行为。只有这样,他才有真正的使他能够为未来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标准” [美]杜威《学校*社会 [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P148.158 二、学校教育的道德教育 基于对传统德育教育中的诟病,度为题吃自己鲜明独特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核心是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人”,其关键在于使学校教育成为道德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对刻板规则的遵守而是使其通过学校教育使自己充分的、适当的成其所能成之人。语词,杜威提出了道德三要素:知识、情感、能力。而学校道德教育也应围绕此开展。在杜威看来,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一代新人的社会智慧、社会行为能力和社会情感恰恰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责任。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所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人类的生活共同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学校做为培养人的机构应是社会的学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真实社会的缩影。学校责任在于培养人的社会性。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一文中“学校以及管理学校的人的道义责任是对社会负责。学校基本是社会建立的一个机构,从是某一项特定的工作……执行某种特殊功能,以维持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一般地说,许晓的全部机构,特别是他的具体工作,都需要时时从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方面来加以考虑” [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P184。基于杜威将学校认为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机构,因

文档评论(0)

祝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