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强化朗读背诵。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品味语言情致。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
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把握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这个论点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引出的。先以活常理比喻论证,再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更为珍贵的,当二者不可兼得,
选择最珍贵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样道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
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也用了对比论证。由浅
入深,通俗易懂,引出论点。
⑵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巧妙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想得到,但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重要,在
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情况下,就必须“舍生取义”。
②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③ 正反对比论证。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
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起到
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④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强调了
要讲“义”,“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会接受,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举“万钟则不辨礼义
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
2、理解文章重点
⑴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国家、社会贡献,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指不正
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⑵“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⑶ 文中提到 “非独贤者有是心”、“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 “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
“舍生取义”。
⑷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善心(天性、
天良)。
⑸ 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⑹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3、 难点突破:论点提出之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论述的?(分析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论证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有比生更
可贵的(义),有比死亡更可恶的(不义)。接着再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求生恶死,那么
便会不择手段。然后再用对比论证,指出有一些人认为“义”重于“生”,所以他们不贪生,
不避死,能够“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第二段从
正面举例论证,自古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证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
恶之心,重义轻生。然后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分析了一些人“乡为身死而不受”,现
在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是见利忘义“失其本心”。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
不可以已乎”来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二、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