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绪 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
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
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
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 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
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
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
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
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 (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
(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
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 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
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 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
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
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
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
胞。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
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
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
(电位差)和化学梯度 (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
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
转运方式 单纯扩散 主动转运 载体运输 通道转运 出胞 入胞
转运物质 小分子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
溶性 大分子团块 大分子团块
转运特点 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
①结构特异性 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①化
学门控通道 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耗能 耗能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兴奋性的概念
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 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
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
织。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
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
的难易程度。
2、引起兴奋的条件
l 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
的变化。
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
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
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
为指标。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
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
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 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
外,还必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
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
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
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表2-2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名称 兴奋性 阈值 引起兴奋条件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等于0 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
常 —— 增大减小增大 不可能产生兴奋 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
阈上刺激方可
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
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
间的最小时间间隔。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
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