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群文初探.docx

2023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群文初探.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群文初探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这三“记”,虽然文体不同,有记叙文,有说明文,但究其内容,都与“游”有关。把三篇文章综合起来,运用山水游记的知识,开拓心灵的认识,达到青春语文提倡的“疗愈”功能,是不是也能行的通呢? 关于《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各地都在打造品牌,常德就把桃花源打造成了5A级景区,还不时推出免费广告。我和学生从一张免费门票聊起,问题和对答如下: 问题一:你觉得这张图片哪里打动了你? 有说:景物美,山很巍峨,还有门楼、台阁等建筑。 有说:给人无限的向往,云深不知处。 有说:有成片的桃花林,像云霞一样。 问题二:这个图片与我们的课文有渊源吗?这张图景与课文内容还有哪些不同? 生:从命名上来看,景点名字引自《桃花源记》。 生:里面的经典仿造了课文的内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题三:小组思考探究这张门票存在的不足,如果是你如何设置门票? 小组讨论,选定色彩,绘图设计的时候,一个小组的讨论尤其热烈:“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情景,如何体现呢? 是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看老人和孩子的诗意和美感。探讨画风特点,达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宁静安闲,不是很有意思。 关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参上说,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写出了小石潭的清幽美妙之景,表现了柳宗元被贬的凄凉悲惨心情。如果只停留在这个环节,再加上小学学过的《江雪》的“千万孤独”,作者柳宗元给人留下的就是那种凄凄惨惨的“怨妇”式形象。我们有时候还会以他的46岁的短命,与刘禹锡的70多岁的长寿作比,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只有放下,豁达,才能获得长寿,活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不说柳宗元并没有自我放弃,著书立说,在文学上的辉煌业绩,其实在朝则为官施政,在地方则建设地方、服务乡间、维护地方利益,他做出了不少政绩:1.改革残酷的风俗,即“革其乡法”释放奴婢;2.开凿水井;3.兴办学堂;4.开荒建设。5.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所以《永州八记》,则是他亲近山水,实地体验,细腻观察,借着抒写,表现他的内心感受,或郁闷,或不满,或欣喜的游记,是生活的缩影而不是全部。这些文字,回归了山水田园,荒远也自有幽趣,所以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不给古人做性格标签,与山水对话,这堂课我们从“色彩”说起。采用配色的方案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 问题一:我们给小石潭涂色,你会选用那几种颜色? 生:从“伐竹取道”“青树翠蔓”“四面竹树环合”可以看出,还是选择青色,翠色。 生:选择红色,灰色,从“鱼可百许头”推测里面的锦鲤多。“影布石上”推测是深色,灰色。 生:我选择墨色,墨绿。“悄怆幽邃”,就像黑云压城的感觉,应该只有深黑反映出来。 …… 问题二:绿色是主配色,在色彩与情绪里说,绿色有主治愈功能。我们看它是如何疗愈柳宗元的? 这个问题借鉴邓颖老师的课例的总结,指导学生从“鱼、树、水、石”带给作者的“乐”,进行体会。 其实《永州八记》里面的色彩,有的非常清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西山宴游》,“纷红骇绿,蓊葧香气”《袁家渴记》“昌蒲被之,青鲜环周”《石渠记》……山水慰藉人心,笔墨派遣孤寂,“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核舟记》是说明文,我和学生探索“大苏泛赤壁”的画面,那应该是清风明月的晴朗之色,月白之色。与学生一块色彩构思,进而扮演画面人物,穿越山光水色之间,反复模拟动词“共阅,抚,矫首昂视,攀”,欲俗欲雅,我们于是化作了一个个光风霁月、潇洒自由的人影。 那么我们如此演绎课堂,这三篇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或许另一种形态呼之欲出。游览山水,寓情山水,无论尘世如何际遇,都活出各自的境界。 陶渊明的粉红,温暖而和煦,给人思接千载。 柳宗元的绿色,治愈与疗伤,给人内心的平静。 《核舟记》里的苏轼泛舟,明朗的月白,随性自由。 总而言之,三篇课文,无论何种体裁,是物是景都是对生命对世界的领悟,希望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要被拘囿。

文档评论(0)

158****0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付费阅读确认后再下载,谢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