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功能性低聚糖;低聚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技术产业,市场化品种20 多种,正在研发的品种有近百种,并催生了300 多亿美元的功能食品市场及100 多亿美元的功能饲料市场,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增长,市场前景良好。我国对低聚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九五” 期间形成工业规模和商品化。现各种低聚糖生产能力约5万吨,实际年产4万吨。品种主要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水苏糖等,实际年产以万吨计的只有低聚异麦芽糖,年产以千吨计的有低聚果糖、水苏糖,其它品种的年产量有限。;低聚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技术产业,市场化品种20 多种,正在研发的品种有近百种,并催生了300 多亿美元的功能食品市场及100 多亿美元的功能饲料市场,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增长,市场前景良好。我国对低聚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九五” 期间形成工业规模和商品化。现各种低聚糖生产能力约5万吨,实际年产4万吨。品种主要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水苏糖等,实际年产以万吨计的只有低聚异麦芽糖,年产以千吨计的有低聚果糖、水苏糖,其它品种的年产量有限。;2010 年时中国低聚糖产品的年需求量达19 万吨以上,其中低聚异麦芽糖年需求量10 万吨以上,低聚果糖年需求量8 万吨左右。目前全国低聚糖生产厂家已达十余家,形成了年产10 万吨左右的产能。 ;一、概念:由2~10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
二、化学命名法:以末端糖为母体,其它的糖作为糖基,同时应标明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糖的成环形式以及苷键的构型等。 ;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和开发最早的是日本,己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在世界低聚糖市场中,日本占着绝对的优势。继日本之后,欧洲各国对功能性低聚糖的开发热情日渐升温。各种功能性低聚糖在国外已广泛用在不同食品的加工中,包括饮料、酸奶、冷饮、乳品、糖果、糕点等方面。功能性低聚糖的加入赋予了这些食品不同的保健功能。使其产品档次和价格都上了一个台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能性低聚糖进行研制和应用开发,较早研究开发的是以蔗糖为原料制取低聚果糖和以淀粉为原料制取低聚异麦芽糖;其它功能性低聚糖,如大豆低聚糖、低聚甘露糖、低聚乳果糖等也研制开发成功。功能性低聚糖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但大部分功能性低聚糖在天然植物中含量太低或在自然界分布较分散难以收集,现代工业往往采用生物技术酶法来制取,其原料多为糖类,如蔗糖、淀粉等。;低聚果糖是较早开发的功能性低聚糖之一,日本于1983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一、分子结构及消化代谢特性;低聚果糖经口腔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不能被各种消化酶分解,因而不被胃、小肠吸收。低聚果糖在大肠内可被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选择利用,使它们快速和大量繁殖。同时双歧杆菌对低聚果糖进行酵解,部分转化为短链脂肪酸和少量气体。其中,大约40%的低聚果糖被菌体利用排出体外,10%转化为CO2、H2、CH4等气体,近50%转变为醋酸、丙酸、丁酸和乳酸等。部分短链脂肪酸经结肠粘膜吸收后,再进入肝脏,进一步代谢而转变为摄食者可吸收的能量,但其能量值很低,仅为蔗糖的1/3。;二、主要生理功能;4.能促进机体对钙、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低聚果糖与Ca2+、Mg2+、Zn2+等形成络合物到达大肠后,随着低聚果糖被双歧杆菌等微生物发酵分解,同时也释放出矿物元素,使之更易于被肠道吸收,这对防止人体骨质疏松有意义。;三、生产方法 ;在蔗糖转移反应生成低聚果糖的同时,也生成了副产物———葡萄糖,葡萄糖是酶抑制物,它的存在会削弱酶的催化能力,使低聚果糖含量降低。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葡萄糖氧化酶或葡萄糖异构酶,前者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而后者能使葡萄糖转化为果糖,从而对蔗糖的转移反应起协同促进作用,达到增加低聚果糖生成量、提高产品纯度的目的。
除酶法外,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还采用由植物菊芋提取低聚果糖的生产工艺。法国Lerour公司用菊芋生产菊粉,菊粉中单糖分子聚合度较大,需经局部酶解才能得到低聚果糖。该公司也以菊粉作为产品出售,平均单糖分子聚合度≥9,低聚果糖含量少,削弱了其生理功能。;第三节 低聚乳果糖(Lactosylfructoside or Lactosurose) ;一、分子构成
低聚乳果糖由3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相连而成,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二、低聚乳果糖的合成;低聚乳果糖可以采用2种途径合成。一是利用半乳糖苷转移酶将乳糖分解产生的β- 半乳糖基转移至蔗糖中葡萄糖的C4羟基上;二是利用果糖基转移酶将蔗糖分解产生的果糖基转移至乳糖还原性末端的C1羟基上,必须注意,虽然β- 呋喃果糖苷酶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是不同来源的β- 呋喃果糖苷酶具有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