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枣儿-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docxVIP

第19课 枣儿-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9课 枣儿 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品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珍惜亲情,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亲情。 2.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经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背景资料: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而到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故土家园,走进现代化的都市,过上富足安康的新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生存的困境、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企盼中浸透困惑和失落,家庭关系和责任义务必然会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读准字音 喃喃自语(nán) 蓦然(mò) 掸去(dǎn) 羡慕(xiàn) 匾子(biǎn) 囫囵(hú lún) 踌躇(chóu chú) 咀嚼(jǔ jué) 翘首(qiáo) 认清字形 跨(kuà)跨越 搀(chān)搀扶 胯(kuà)胯骨 馋(chán)馋猫 挎(kuà)挎包 谗(chán)谗言 理解词语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踌躇:犹豫。 掸去:拂去。 翘首:抬起头来(望)。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兴许:也许;或许。 中看:看起来很好。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2)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4)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故事;(5)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的事;(6)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事。 老人在谈话中“闪着泪花”“沉默”“沉思”,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红枣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儿的男孩。第 二部分(“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至“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发展。写老人与男孩的交往,他们都盼望亲人回归,彼此安慰。 第三部分(“我娘说”至结尾):故事的高潮、结局。写老人与男孩一齐呼唤亲人的回归。 【重点02】分析人物 如何评价老人、男孩、儿子“枣儿”和“爹爹”这几个人物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故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爹爹”,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重点03】深层探究 1.提问: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yxk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