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详细介绍.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察举制的诞生 察举制度萌芽于汉文帝之时,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五年,文帝以 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为策问内 容,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这种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再由中央和地方高 级官吏按科举才,送至朝廷,最后由皇帝亲自策问,皇帝策问之时,要求被荐举人必须 针对时政提出建议,“周之密之” 作答,答策封好交皇帝亲自拆阅,评定品第高下, 酌授官职的方法,不仅是察举制的正式开端,而且也为后世科举殿试奠定了基础。但 必须指出的是,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仅为偶然之 ,既没有明确规定荐举期限、人数, 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荐举标准和规范的荐举程序。 汉代察举制正式成为比较完备的选士制度,是在汉武帝之时。 汉代察举制的实质就是以儒术取士。 所谓“察举”又称荐 ,就是“乡举里选”。察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 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 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它肇始于汉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雄才大 略的汉武帝,并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 500 年间生生不息,甚至宋元之际还曾起过作 用。 2.察举制的健全与完善 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损益调整,逐步建立起比较严格而完备的察举法规, 使察举制更加周密而完善。 (1)实行奖惩严明的察举责任制 自秦代始,选举用人在法律上有严格的规定:“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 以其罪罪之。” 汉承秦制,选任得当与否,选任者和被选任者都要负连带责任,功罪 奖惩相同。汉武帝时诏令郡国贡举贤才,由于选令过于苛刻,竟造成“阖郡不荐一人 者”。于是元朔元年 (前 128 年) ,武帝又两次下必须定期举人的诏书,明令若有才 不 ,轻则免官,重则以“不敬”论处。在汉代,“不敬”为重罪,法为斩首,甚至诛 族。西汉末年,平帝即位,王莽执政,曾诏令适当放宽荐举法,诏书“令士励精向进, 不以小疵妨大才”。结果滥举之事,屡有发生。东汉初年,为纠正察举不实,官非其 人的弊病,重申严格选举之法,保证了察举制的正常实施,但在察举法规的执行过程 中,也有过严或过宽、矫枉过正的弊端。 (2)增加察举科目,规定察举期限和人数 为适应选拔多方面人才的需要,汉代选举科目逐步固定,并略有增加。汉高祖 刘邦时,只笼统地提出选拔“贤士大夫”,没有明确的选举科目。汉惠帝、吕后诏 “孝悌力田”,汉文帝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虽然规定了明确的选举科目, 但不十分固定,且很单一。武帝以后察举科目逐渐增多,并日益制度化、规范化。两 汉时期比较通行的察举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 (东汉称茂材)、贤良方正(或贤良文 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察 举期限也逐渐明确、固定。 察举人数逐渐固定。孝廉原为每州郡岁 1 至 2 人,由于各郡区域大小不等, 人口多少不一,平均分配荐举人数显然有失公允,于是到东汉和帝时改为按人口标准 荐 ,大概每 20 万人岁 1 人。对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又另定优惠政策。汉 和帝永元十三年 (101年)诏: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 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 人。茂材本为特科,后来也改为岁举。 增加察举科目,明确规定察举期限和较为合理的察举的人数,使察举制日趋完 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确定察举标准和条件 汉代察举科目很多,察举制实行之初,各科既无统一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察举标 准,用人条件含糊笼统,而且时有变动。这样,这个制度实行时很难操作,它既不利于 下级官吏甄选,也不利于朝廷考核,到武帝时,为纠正这一弊端,大致确定了四项荐举 标准,亦称“四科取士”。这里 所谓的“四科”,不是指四个察举名目,而是察举必需遵循的四项基本要求或 标准。它们分别是: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 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 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当然,在荐举过程中,这四项标准不可能要求每个科目都必须同时兼备,不同科 目可以侧重某一项或某二项要求,但“孝弟廉公”这一标准则必须“皆有”。

文档评论(0)

Yxq9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