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考证。约生于公元前580年,逝于公元前500年,主要思想收集在《老子》一书中。《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老子最主要的思想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无为而治,清静无为”是他的典型观点。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①“见素抱朴”的人性论 老子认为,“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道”就是人性。 “见素”:没染色的丝叫“素”,“见素”就是明自然之道。“抱朴”:没经过雕刻的木叫“朴”,“抱朴”就是守自然之道。“朴素”即为事物的本色。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见素抱朴”观点认为,最高道德境界的人就如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内心无利害”,心平气和,精气充足,生命力蓬勃。所以,人性无善恶之规定,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而人的社会化过程便出现了“善”或“恶”,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认为“返朴归真”便是成人之道。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②“上德不德,善为道者”的理想人格 老子认为,德是道的体用,道是体、德为用。道以宇宙、自然为对象,德以社会、人生为对象。“以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持“上德”的人无自持有德但却有德;持“下德”的人自持有德却无德;持“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所求无所为;持“下德”的人却故意表现他的德。从这里也可以发现老子的“无为”思想。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而“上德若谷,无弃人物”,即“上德”的人心灵“虚明宁静,无私无欲”。要达到“上德”的目标,必须少私寡欲。达到“上德”以后,人就能豁达大度,包容万物,进而能够以善对不善之人,即“无弃人”也能珍惜万物,即“无弃物”。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③“少私寡欲,守柔处弱”的成人之道 老子认为,要达到“上德不德”的理想人格,必须“少私寡欲”。根据这一原则,老子指出道德修养的“三宝”。其中一是“啬”,即“节俭”,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守柔处弱”是让人们审时度势,以柔克刚。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④老子的用人之道 A、“善用人者,为之下”;“为之下”意思是对下谦和。这是不与人相争的德,是善于用他人之力的力。“为之下”便能使下“尽忠”,才能取信于贤,才能唯才是尊。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视兵器为不祥之物,反对武力,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治天下。即君子治理天下,最好不用“兵器”,不得已才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管理过程中,谨慎使用“惩罚”。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C、“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是说,善于捆绑的人,虽不用绳索,但都捆绑得更牢,而且无法解开,因为本来就没有“结”。在用人问题上可理解为留人留心,让他无走之心。在管理上靠规章制度不如靠企业文化。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2.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主要思想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第四十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三家为代表。其中儒家文化影响最大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俗称“孔孟之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学识渊博,是大学问家,他一生都企图从事实际政治活动(周游列国),由于未被任用转而致力于教育和古代典籍的整理,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之中。 第三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①“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孔子没有直接关于人性假设的谈论,只是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美国汉学家黄仁宇认为孔子倾向于“性恶论”;但更多的人认为孔子主张“性善论”,因为他强调“以德治国”。孔子对人的后天成长环境及道德实践(即“习”)非常重视,“孟母三迁”的传说为其提供了佐证。 第四页,共五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②“仁爱为本”的理想人格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德:“仁爱为本”。孔子的人格理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爱人”不只是“爱亲”,包括爱所有的人。这是一种“泛爱”。孔子的马厩起火了,他回来后问到:“伤人了吗?”,不问马。另外,孔子强调“忠

文档评论(0)

xiaozhuo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