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学情文本定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 课《唐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中精妙的字句,从而体会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培养学生的仁者之志,爱国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歌行体诗歌,在诗歌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其以七言为主,杂以二言、三言、九言,这便在朗读上给学生带来了挑战。歌的韵律,行的动感,都是需要学生在把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之上来体现的。但也正是因为诗歌句式的参差不齐,杜甫的焦急与无奈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去把握杜甫的情感变化。其次,因为学生个人积累不足以及诗歌鉴赏技巧的不成熟,诗歌中的一些字句会成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障碍。此外,学生的阅读经历不够丰富,诗歌意象积累不足,杜甫蕴藏在自然风雨中的人生风雨、家国风雨,学生是不容易读出来的。如此,杜甫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以及通过细小的事物自然而然地由己及人,想到苍生百姓的仁者情怀则很难概括出来。但是结合之前所学的杜甫的诗歌以及对杜甫生平的了解,杜甫的写作特色可以作为愿知项而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 品味语言的深刻性,体会歌行体诗歌的律动感。 2. 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唐代诗人中,有一位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苦难。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是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秋日天高云淡之时,杜甫不写诗,阴风刮起来了,大雨倾注,杜甫一家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时,便有了这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通过这篇诗歌,来到杜甫的面前,通过他体会世间疾苦,体会他的仁者情怀。 二、诗歌我来读 1. 初次朗读,正字音,解题。 强调“为...... 所......”被动句式。 2. 自由朗读,想象画面,读出节奏。 朗读要求(屏显) 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韵脚读出延长音 边读边想象画面 3. 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三、当堂逆译: 请根据括号里提供的现代汉语释义,在前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言文字词或句子。 茅屋 秋风 破歌 八月秋高风 (风势猛烈), 我屋上 (多层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着,挂住)长林梢,下着飘转(沉到池塘水中)。南村群童欺我 (年老无力), (竟然狠心如此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 ( 喝止不住),归来倚杖自叹息。( 一会儿)风定云墨色,秋天 ( 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被子)多年冷似铁,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 如何挨到天亮)!( 怎么)得广厦千万间, ( 全都遮蔽 )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预设】 学生开始在填写文言字词的时候可能会有困难,但是允许看教材,学生通过朗读积累、语境猜读,即可填出答案。 四、诗歌我来品 1. 读第1 段时如果要加一个拟声词“呼呼”,加在什么地方好?试着读一读,然后说说原因。 【预设】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加在第一句之后,一个“号”给学生提供了线索。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画面感和镜头感极强,通过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可以加在第一句后面。聚焦茅屋的外部环境:狂风肆意、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为后文诗人目睹屋上茅草被狂风吹走而痛惜、焦急做铺垫,烘托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依据文本个性解读,自圆其说。 2. 读第2 段时如果要配一个动作,配什么动作好呢?试着边读边做动作,然后说说原因。 【预设】因为文中出现“自叹息”,所以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叹息”的动作。也会有学生想象到孩童抢茅草,杜甫拼命挽回损失而喊骂的场景,会设计“喊骂”这样的动作。 【设计意图】倚杖自叹息,口中也可以断断续续骂着这群孩子。具体感受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群童欺侮的愤懑和无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依据文本个性解读,自圆其说。 3. 读第3 段时如果要加一个感叹词“哎”,加在什么地方好?试着读一读,然后说说原因。 【预设】学生大多数可能会加在段尾,但也会有学生认为加在“娇儿恶卧踏里裂”之后,认为外面环境如此,但是自己还有一个睡相不好的孩子,所以发出感叹。 【设计意图】可以加在段尾。深切感知诗人的情感变化,层层递进,感受这种悲凄愁苦的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依据文本个性解读,自圆其说。 4. 读第4 段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