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课件【核心知识精研精讲】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pptxVIP

第二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课件【核心知识精研精讲】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考查重点:晚清经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阶段特征(清末民初);(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命题点:列强侵华的两面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二、救亡图存的探索;;30、(2012年新课标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29.分析我国《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 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二、救亡图存的探索;29、(2014年Ⅰ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三)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05-1911) 概况: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遮羞变法,是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内容:改革学制、改革商制、编练新军、仿行立宪、教育改革、成立皇族内阁、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评价: 与戊戌变法形似质异 主观上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清政府的灭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虽然改革成果有限,但毕竟是清政府首次正面面对世界潮流,主动迎合现代化的表现,还是应当予以肯定。;晚清政局变动;41.(2014年Ⅰ卷)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45.(2017年Ⅲ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1)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2)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3)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4)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1)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2)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3)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3、低烈度大业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20世纪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1)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6.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小学一线教师,熟知考情与学情,致力于提供优质文档资源,服务更多教师与学生。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1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