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事后素之素地说对水墨花卉烘晕法的阐述.docxVIP

论绘事后素之素地说对水墨花卉烘晕法的阐述.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论“绘事后素”之“素地说”对水墨花卉烘晕法的阐述 ? ? 翁毓衔 摘 要:“绘事后素”的释义经过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阐发已成为重要的儒家美学思想。而就绘事角度而言,大抵可概括为由郑玄与朱熹对“绘事后素”的两种不同注解衍生而来的“素功说”与“素地说”。文章基于朱注而来的“素地说”,联系朱熹在《跋汤叔雅墨梅》中所言的“倒晕素质”之新法,并通过分析其后的水墨花卉作品在此法上的传承关系,阐述朱熹所注“绘事后素”的文本意义与水墨花卉中“倒晕素质”法的图像之间的互证关系。 Key:“绘事后素”;朱熹;“倒晕素质”;水墨花卉;烘晕法 “绘事后素”语出《论语·八佾》,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业,始可与言诗已矣。”① 对于“绘事后素”的解读历来聚讼纷纭,其中大致可归纳为二说:其一是解为“素于后”的“素功说”,即完成设色之后再以白色加以修饰完善。此说以郑玄之注为代表,见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②其二则是解为“后于素”的“素地说”,即先以素为粉地,再于其上进行设色。此说以朱熹之注为代表,其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曰:“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③可见郑、朱二注对“绘事后素”在“素于后”或“后于素”的解读上存在分歧。从绘事的角度而言,前者之“素”一般指白色颜料,是作为五采之一的“画之饰”;后者之“素”则未必特指涂好白色颜料的质地,而是泛指白色的绢、纸或其他媒材,此“素”实际上已转变为承载“饰”的“画之质”了。 就朱熹之注衍生而来的“素地说”而言,实际上并不止于单一地呈现为在楮素之上施以五采的一般绘事形式,其“素地”的意义同样在“不施五采”的水墨画中有所体现。例如,“绘事后素”与水墨花卉之间的联系,基于“素地说”对水墨花卉中的烘晕法进行阐述者,或即滥觞自朱熹之注。烘晕法见邹一桂《小山画谱》所记“八法四知”,八法其六曰:“烘晕法。白花白地,则色不显。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笔晕之,自有以至于无,其用笔甚微,着迹不得,即画家所谓渲也。或欲画白花,先烘其外,亦得。总欲观者但赏玉质,不知其烘,则妙矣。”④此法常见于元代以降的水墨花卉作品之中,然不知其所师承,而在朱熹的一首题画诗中却为审此法之源流提供了信息。 朱熹《跋汤叔雅墨梅》曰:“墨梅诗自陈简斋以来,类以白黑相形……故汤君始出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⑤所言“倒晕素质”即是基于朱熹注“绘事后素”衍生的“素地说”而言的。结合上述烘晕法可知,汤叔雅之墨梅乃以淡墨烘于白梅之外,以其外淡墨衬显白花,而“素质”即指白梅外的白纸或白绢。汤叔雅即汤正仲,见《图绘宝鉴》载曰:“汤正仲,字叔雅,江西人,扬补之甥,后居黄岩,号闲庵,开禧年贵仕,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传粉之色,水仙兰亦佳,大抵宗补之,别出新意。”⑥此处所言“别出新意”正与朱熹所言“汤君始出新意”相合,即指其“倒晕素质”之法。 遗憾的是,汤正仲并无确切真迹流传于世,故此法无法于其原作上得到印证,然据《图绘宝鉴》所记,汤正仲宗扬补之墨梅一脉而又出新意,可见在其之前的扬补之并未取此法。而扬补之与汤正仲之法为后学所并举,谓之“扬汤法”,见赵孟坚从弟赵孟淳之题记曰:“予幼年侍彝斋兄游,见其得逃禅小轴及闲庵横卷,卷舒坐卧未尝去手,是以尽得扬汤之妙。”⑦可知,赵孟坚亦师法自扬、汤,故以下取扬补之《四梅花图》及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做对比,以证“倒晕素质”之法“别出新意”之处。 如图1所示,扬补之仅空勾花瓣花苞,而赵孟坚则在此基础上,于花瓣花苞之外复染一圈淡墨,以此衬出花瓣花苞之白。此烘晕法即朱熹所言汤正仲“倒晕素质”之新意,见扬补之《四梅花图》确实未施此法,而反观并师“扬汤法”的赵孟坚则见取此法,由此看来,“倒晕素质”之法始于汤正仲又传于赵孟坚的可能性较大,基本与朱熹所跋相合。 “倒晕素质”之法的运用并非局限于墨梅画之中,赵孟坚将此法一以贯之于其墨戏之作中,最具代表性者当属其《水仙图卷》(图2),满卷水仙以劲挺细线勾勒并以墨色晕染叶之阴阳向背,花头与花苞则于其外晕以淡墨,以现水仙之玉质,全出汤正仲“倒晕素质”之法。由此,此法逐渐为后学所师承,见于元代水墨花卉题材为最盛。又如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元代赵衷《三花图》(图3),以水墨法绘百合、水仙、芍药各一株,三种花卉皆为白花,而白花之外皆以淡墨晕之,且用笔甚微,不见其迹,完全达到“但赏玉质,不知其烘”之妙。而关键之处在于该卷作者赵衷在卷末的题跋,跋曰:“右用汤叔雅墨花中所写墨花法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