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小学语文_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标分析: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鉴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和本组课文“体会人物的理想和信念”这一重要的目的及语文要素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李大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查阅相关资料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李大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描述所读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顺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感想,也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写的是1927年李大钊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就义的事迹。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障碍。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所以我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了解李大钊所处的社会背景,拉近与课文的距离,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名言导入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知道这是臧克家对鲁迅的赞颂,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 2.借助资料,了解人物:课前我们搜集了李大钊的资料,谁来谈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生谈。 3.教师出示: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他帮助孙中山先生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4. 本课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整体感知 1.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2.根据语文素养,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李大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查阅相关资料,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3.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回忆了父亲四件事。(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4.打开课本,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李大钊被捕前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一)被捕前 1.被捕前,李大钊的哪些言行给你的感触最深?生谈。 2.出示:父亲坚决地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为什么这句话给你的感触最深?生谈。 预设:这句话从李大钊“坚决”的神态和“不能轻易、多么重要、哪能离开”的语言中感受现在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轻易离开。 (2)现在是什么时候?生谈。从哪里看出局势严峻。 预设: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工友闫振三被抓,感受局势越来越严峻。 父亲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形势紧张。 一向慈祥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现在含糊回答我。 (3)形势紧张不仅如此,教师补充资料:1926年春天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1927年春天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等地,疯狂的镇压革命者,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4)同学们此时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为了革命事业,引读:父亲坚决地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5)“我哪能离开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说我不能离开。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父亲?(对工作高度负责,不顾个人安危

文档评论(0)

wenm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