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课例简介:
《为人民服务》是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像一根红线贯穿我们党的历史,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本文是一篇论说类的演讲稿,通过学习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明确课文结构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加深“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演讲稿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重视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观看视频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或者电影中看过阅兵式吗?(看过)
师:在阅兵式上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
师:即兴表演
师:同学们,你知道“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张思德》视频片段)
板书: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二、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1.分析课题: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做的演讲,它不同于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它既不是写人的,也不是写事的,而是跟我们讲道理分析问题的,这种文体我们称之为“议论文”
2.发表背景: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下午一点多,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3.知作者: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 作者是谁?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同学们对他 了解多少?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选》
4.究主人公:据你们了解,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会令毛泽东如此敬重?
张思德 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和几个哥哥相继冻饿而死,父亲远走他乡,不知所终。张思德成了孤儿。1933年加入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35年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他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三、自读课文 总结段意
怎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的跟大家介绍一个规律:议论文的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都在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认真读,就能找到。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归纳法”(板书)
1.示例: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找出中心句.
生读书、自由回答。并总结。(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板书
2.对照导学案自主学习第2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3)学生自由回答:为什么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
(4)联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生知道的:鲁迅 雷锋 李大钊 等)
(总结段意:死的意义 学生自由补充)
(第1句总说“人死的意义有不同”第2句是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死的意义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第3句说了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最后指出张思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发现第2自然段围绕“怎样看待生和死的问题”,也是一句一句联系得非常紧密。请大家看一看,第1句话总说“人死的意义有不同”,第2句是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死的意义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第3句就说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最后指出张思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师:你体会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心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
3.小组讨论 第3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英语_Unit5DoyoulikepearsPartAlet'stalk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Unit5DoyoulikepearsPartAlet'stalk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英语_Unit5Doyoulikepears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Unit5Whosedogisit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Unit5Doyoulikepears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英语_Unit6Shopping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Whatwouldyoulike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英语_Unit6Shopping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