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体征的测量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称为体壳温度,受外界环境和衣服厚薄的影响。
体温是由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的。
(二)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一方面感受来自外周温度刺激和中枢温敏神经元的温度信息;
另一方面整合信息,然后发放相应指令控制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三)产热与散热
产热
食物氧化
骨骼肌运动
交感神经兴奋
甲状腺素分泌增多
体温升高
散热
辐射
传导
对 流
蒸发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腋温
肛温
37.0℃
36.5℃
37.5℃
(36.3~37.2℃)
(36.0~37.0℃)
(36.5~37.7℃)
(四)正常体温
通常: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温度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9/5+32
℃=(℉-32)×5/9
(五)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差异
(2)年龄
(3)性别
(4)肌肉活动
(5)进食活动等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和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者可称为发热。
1.体温升高的原因:
发热原因甚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
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外因性致热源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所致、变态反应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中枢性发热等。
2. 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低热:37.3—38.0℃;
中度热:38.1—39.0 ℃;
高热:39.1—41.0 ℃;
超高热:41.0 ℃以上。
3.发热过程 一般发热包括3期
(1)体温上升期
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上升可有两种形式:
骤升:肺炎球菌肺炎、疟疾
渐升:伤寒
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皮肤苍白、干燥。
(2)高热持续期
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等。
(3)退热期
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的调节水平。
病人表现为:
皮肤潮湿、大量出汗。要注意骤降型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休克症状。
4.常见的热型: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某些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达
数天或数月,24小时的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
24小时内的温差
达1℃以上,体温
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水平,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
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
且持续时间不定,见
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
发热等。
4.***高热病人的护理***
(1)评估:收集资料,找出体温升高的原因,排除生理性的因素。
(2)观察病情:高热病人测量4h/次,体温降至38.5℃,4次/日,体温降至正常后,连续测两天,每日3次。
(3)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物理降温:
局部-用冷毛巾和冰袋在头部、大动脉处冷敷。
全身-温水擦浴、酒精擦浴(39.5℃)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一次,做好记录和交班。
2.药物降温:注意剂量防止病人发生虚脱。
(4)补充营养和水分:少量、多餐补充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5)促进舒适、预防并发症:
休息、皮肤护理、口腔护理
(6)加强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5.体温过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表现: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不齐等
护理措施:
1、调节环境温度22~24℃。
2、采取保暖措施
3、加强监测
4、病因治疗
5、积极宣传
体温计的种类:
口表
肛表
电子体温计
可弃式的体温计
测量体温的方法
一、评估:
1.病人的一般状况
2.影响因素:30分钟内有无进食、饮热水、运动、面颊部冷热敷、吸烟等。
二、计划:
*体温篮内一侧备已消毒的体温计、另一侧放测温后污体温计、消毒液纱布。
*表(有秒针)、记录本、笔。
*若测肛温,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纸。
用物准备:
病人准备:
体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