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pdf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第二十四讲 记叙文阅读 (三) 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判断词语能否去掉、替换。 5.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6.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分析句子或段落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8.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0.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 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修辞义、 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等多方面去分析。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要分析此词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 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分析表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___情感。 C.分析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____________,或者给了我们________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某词能否去掉 【答题格式】A.回答 “可以”或 “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了(限制、说明、修饰了)__________,更能形象(恰如 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去掉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特点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4.某词能否换为另一词 【答题格式】A.回答 “可以”或 “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换 了后就变成________。 C.用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替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5.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 文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二、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句段的含义 理解句段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段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 句段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段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段的 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最后是理解句段的句外意义,即 “言外之意”。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准确把握感情因素。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 借助于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句段的含义。对句段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句段的表 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的基本意图,这样才 能更好地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