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题解析策略及演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文学、文化常识题解析策略及演练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 中考版》2021 年第17 期 备考指津 中考语文关于文学、文化常识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相关的 文学、文化常识,包括:作家的生活年代(或朝代以及外国作家的国别)、艺术风格;作品的 出处;作品中的典型文学形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著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背诵的240 篇 (段)优秀诗文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常识,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 考常识即考查考生识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所谓全面,就是识记的知识点一个也不能漏; 所谓准确,就是不能张冠李戴。考查的瞄准点常常集中在那些比较相似、接近、容易混淆的内 容上。 1.选择题。 这种题型通常把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放在一起考查,考生在解答这种题型 时,一是直接作答,这适用于极有把握的情况;二是采取排除法,“缩小包围圈”,即排除迷惑 选项。 2.填空题。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能准确记忆文学常识,而且在考试中正确填写。其考查方式有一个 显著的创新点,即可以通过结合具体语境来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名著阅读等方面的积累,一箭 双雕。 例题呈现 (2020 年江苏无锡卷)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雎》《子衿》都是古老的恋歌,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李白“此夜曲中聞折柳”中的“折柳”是汉代乐府曲名,用以表达离别之情。 C.小说 《藤野先生》和《变色龙》分别塑造了藤野和奥楚蔑洛夫这两个典型形象。 D.古代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作“布衣”,《出师表》中用以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 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 常识则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此类问题,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和总结。对 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C 项,文体有误,《藤野先生》是散文,不是小说。 试题演练 1. 下列句子中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孟 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六艺,古代指礼 (礼仪)、乐 (音乐)、射 (射箭)、御 (驾车)、书(识字)、数 (计算)六种科目。《卖油翁》里的陈尧咨就善“射”。 C.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小丑”“老旦”也是戏曲行当,分别扮 演年轻男子、性格刚烈的男子、老年女子。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 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2. 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泛指音乐;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 指代家乡;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B. 《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两不相谢,彼此相扶持也。”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 这样的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和冬妮娅; 《三国演义》 中的刘备和诸葛亮; 《简·爱》中的简·爱和罗切斯特。 C.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 :“温故知新”出自 《论语》;“教学相长”出自 《礼 记》;“一鼓作气”出自 《左传》。

文档评论(0)

175****96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