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龚古尔兄弟的分析小说:一种诗学理想的实验
在19世纪科学实证主义的时代思潮中,龚古尔兄弟尝试将自然科学融入到小说对人类的探究中。研究方面,他们从新的人学观出发,借助生理学、遗传学等科学原理,深入人类的生理本质和本能欲望层面。创作方面,他们自觉地采用了从事实、现象推知规律、本质的分析法,从而使作品成为具有科学色彩的分析小说。这种分析法后来得到左拉等自然主义作家的继承,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文学研究者伊夫谢弗雷尔甚至认为分析方法是其诗学的基础(让贝西埃等 610)。龚古尔兄弟在创作中对这种分析手法的应用,既为左拉等人做了突破性的拓荒工作,也基本奠定了分析小说这一小说类型的写作范式和美学特征。 一、解剖人物:分析法与小说创作 龚古尔兄弟在其小说《热曼妮拉塞朵》的序言中宣称,现代小说开始成为文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的一种严肃、富于激情和生气的形式,它通过分析和心理研究成了当代的一部道德史(龚古尔兄弟 294)。视分析为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积极尝试应用于文学创作。他们认为将视野转入人的内部,探索人性的最深处是创作目的,分析法则是完成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在他们看来,分析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对人物展开由外而内、逐层深入的解剖,从而挖掘人物的精神底层、揭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其后,在1884年埃德蒙为《亲爱的》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还表现出两兄弟对这种方法的长久坚持与看重:我相信冒险情节,作品中的阴谋诡计,已被苏利埃、欧仁苏等本世纪初的大想象家所穷尽了,我的想法是,为了做到完全成为现代的伟大作品,小说的最新发展应是成为纯粹分析的作品。 二、《热曼妮拉塞朵》中的分析法 在《热曼妮拉塞朵》这部他们最为成熟、也最具龚古尔特色的成名作中,不仅借助分析法,挖掘人性底层直至所能达到的深度;甚至明显展示了这种分析法的运用方式: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分析过程直接参与情节的推进,构成了文本发展的主线。 小说基本根据女仆萝丝的经历写成。萝丝在龚古尔兄弟家中服务了二十五年,病逝后,债主们的不绝而来暴露了她生前一直隐瞒的可怕事实。这位看似普通的女仆居然过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生活:拥有几个情夫,有过两个私生子;与情人过着荒淫的生活,欠下大笔难以偿还的外债,甚至偷窃主人的钱物;沉溺酒精,精神恍惚,健康因此摧毁。这一发现极大地震动了龚古尔兄弟,萝丝的双重生活,她掩藏自己、欺瞒主人的狡猾手段,让他们产生了对整个生活、对全部女性的不信任感(Edmond 850)。他们长久地思考着萝丝的命运、她人性中的复杂层面,还特意考察了萝丝的出身、调查了萝丝在女仆身份之外的生活环境,阅读了大量医学著述。两年多后,完成了《热曼妮拉塞朵》的创作。 小说中,他们为主人公热曼妮设定了与萝丝大致相同的命运遭际。小说情节的发展与作者对热曼妮由外而内的分析是相互杂糅且合同并行的。他们将掌握的一切事实资料都在小说里呈现出来,从中层层分解、抽离出人物最根源处的本性。 三、从分析法到分析小说:一种诗学理想 对于龚古尔兄弟来说,分析的意义并不止于一种创作方法。在他们的诗学观念中,分析不仅是认识世界或表现人物的工具,还将发展成为现代小说的本质。埃德蒙曾写道,他们的小说理想是创作一种纯粹分析的作品,这是一种不同于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等传统小说,他们自己追求过而没有获得成功,但乐观地相信它将发展为一种现代的新文体,而年轻人会找到一个新的名称(龚古尔兄弟 303)。实际上,龚古尔兄弟在文学上的探索已经无限接近了这种诗学理想,使得分析性成为其小说的一种文体特征和创作范式,并被龚古尔兄弟看作是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与进步。 (一)文本整体性的坍塌 传统小说总试图赋予世界一种确定的、统一的解释,小说中的世界也总是一个系统的、完美的整体,具有自足性和封闭性。它需要作者将文本的各个层面:人物、环境、情节、结构、描写等都协调起来,成为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不允许存在模糊、违和之处。这种要求在古典主义文学那里被发挥到极致,情节、时间、地点的三整一律成为长期控制作家创作的无形脚镣。到了浪漫主义时代,理性逻辑的一致性被感情的一致性所取代。在拜伦的长诗里、在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对环境、事件的书写无不围绕着人物的情绪这一轴心旋转。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也同样注重细节与整体的一致性。巴尔扎克小说中各部分的细节描述,看似如柴草堆一般杂乱无形,其中却燃烧着统摄思想的火苗,这火苗终将喷薄而出,将细节的柴垛汇成一片火海。 (二)分析性话语的泛滥 在龚古尔兄弟的小说中,分析性特色还表现为分析性话语的广泛使用。出于将文学科学化的需要,龚古尔兄弟总是忍不住要对作品中的事物做一番探查考究,并将分析的过程与结论呈现给读者,为此,他们频繁地使用分析性话语。在他们的小说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