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RFID-SIM与移动支付专利技术分析
?
?
徐苏宁
【Summary】 本文对RFID-SIM技术领域专利的申请趋势及关注的技术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针对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使用,对其涉及的技术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
【Key】 RFID-SIM 移动支付 安全 专利分析
一、专利申请概况
从2004年厦门盛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一件申请号为CN200410036263、发明名称为“带无线射频通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及配套的外围处理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开始,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逐年增加。
根据对与RFID-SIM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的检索情况,以及考虑到现代生活中移动支付已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优选方式,因此本文将针对涉及RFID-SIM技术在安全移动支付上的相关专利进行分析。
二、支付安全
提到移动支付,安全必然是使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就该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本次统计的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方案中大约占四分之一。
分析之后发现其主要基于防止误读或未经许可的使用、不同额度区分对待以及身份认证这四大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专利申请CN201010138494指出为避免误读卡操作或错读卡操作,需要将启动交易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了达到该技术效果,提出了一种利用低频磁通信的射频SIM卡启动交易的距离门限判断方法,包括设置第一、第二、第三门限分别为启动交易的距离、低频磁场有效通信距离、最远交易距离对应的低频磁场强度值,射频SIM卡检测读卡器发出的低频磁场强度,若判断该低频磁场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则接收并存储低频磁场信息。若进一步判断读卡器发出的低频磁场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启动交易流程。射频SIM卡若判断读卡器发出的低频磁场强度小于第三门限,则中断本次交易。
专利申请CN201110456819针对盗刷者可以使用合法的POS终端并有意靠近用户,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盗刷用户的资金的现象提出了结合移动终端当前位置如是否在用户手中以及是否开启支付模块来决定是否处理支付信息的解决方案。
另外通过距离控制以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部移动通信终端和读卡器进行交易,也可以防止误刷、错刷,就此有很多公司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同样是针对盗刷的情况, 专利申请CN201210504283的方案为,通过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摸信息如指纹,其中触摸信息包括用户输入的触摸图形的形状信息;将所述形状信息与预设的触摸形状信息进行比较;若所述形状信息与预定的触摸形状信息相同,则激活近场通信单元。通过验证用户输入的触摸图形,以确定是否激活近场通信单元。
专利申请CN200810112684、CN200810113083都提出希望通过控制SIM卡的工作模式来保证其非接触应用的安全性,前者提出通过预设定的策略来判断是否启动非接触工作模式,后者进一步指出预设定的策略是与安全相关的策略,如判断用户身份是否合法,SIM应用入网鉴权是否通过或者SIM应用是否验证合法。
专利申请CN201110337708、CN201110338293都指出采用复杂的安全认证机制会增加交易复杂度,而采用简单的交易机制又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针对移动支付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提出了针对不同额度或者历史刷卡记录采用不同复杂程度的安全认证机制的方案。
专利申请CN201110024656、CN201120021091均提出通过公钥证书实现终端用户与银行双方身份认证。专利申请CN201110003798提出使用动态密码来验证用户身份。
专利申请CN200910130066、CN200910228730均提出了通过验证用户提交的个人识别码来验证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以确定是否完成交易。
专利申请CN200910238592、CN201110458301、CN201310244562、CN201320354727、CN201110246862、CN201310502062都分别提出了通过验证预存用户信息,如生物特征或其它唯一标识来验证用户身份。
三、结束语
本文在向中国提出的专利申请的基础上,对RFID-SIM的专利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其中就RFID-SIM在移動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介绍,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RFID-SIM在移动支付中安全方面的技术。
参 考 文 献
[1] 冯林,“我国现行小额移动支付方案分析”,《信息系统工程》,2011,(4):32~34,40
[2]李云洁,“新兴低速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简介”,《移动通信》,2008,(6):10~13
[3]王璇等,“RFID在移动电子商务近距离支付中的应用研究”,《价值工程》,2011,(24):136~137
?
-全文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R&D投入强度对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docx
- Q相对脱硫石膏氯离子固化和抗压强度的影响.docx
- R&S信道测量解决方案:为5G提供有力支持.docx
- R&S公司5G测试解决方案已完备.docx
- R102烷基转移催化剂AEB-1H转化率低原因分析及处理.docx
- R-vinecopula在中国碳市场中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ocx
- R1233zd(E)与冷冻机油的溶解特性研究.docx
- R1234ze(E)在R134a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中的直接替代研究.docx
- R448A和R450A在船舶冷库制冷系统替代R22的能量分析和㶲分析.docx
- R410A单工质复叠制冷系统高低温变频㶲分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