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降水特征及其对高大沙山的响应
降水是沙漠地区重要的水源,影响着沙带的运动和植被的分布。
1 观测系统及资料选取
巴丹吉林沙漠(图1)位于中国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其范围大致为合黎山、北大山以北,拐子湖、古居延泽之南,雅布赖山之西北,黑河正义峡出山口、弱水东岸至古日乃湖以东,面积约5.21万km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兰州大学巴丹吉林沙漠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其中常规气象方面配置了3套芬兰Vaisala公司所产的MAWS301型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图1),分别位于苏木吉林丘间地(简称V1站,海拔1 194 m)、苏木吉林东北沙山顶部(简称V2站,海拔1 523 m)和车日格勒湖盆边缘(简称V3站,海拔1 166 m),每小时观测一次降水。此外,在乌尔塔·布拉格安装了由美国Onset公司生产的HOBO RG3-M自计式雨量筒(简称R1站,海拔1 163 m),采用实时翻斗观测(每降水0.2 mm,即记录一斗)。上述4个站点起始观测日期略有差异(表1),为便于统一,本文所选资料皆止于2012年3月31日。需要说明,R1站2011年7月8日~2011年10月11日因电池故障而使观测中断。与此同时,选取位于沙漠周边的额济纳旗(西北缘)、拐子湖(北缘)、阿拉善右旗(南缘)和雅布赖(东南缘)气象站(图1)2010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降水数据用于对比,其中前三者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雅布赖站资料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
2 苏-苏-沙山东北部3座苏-林地
为探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降水特征及高大沙山对降水的影响,选取位于苏木吉林丘间地的V1站(海拔1 194 m)和苏木吉林东北沙山顶部的V2站(海拔1 523 m)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两年连续降水资料进行分析,两站水平距离2.79 km,相对高差达到329 m,而沙漠东南部典型沙山高度亦大抵如此,故两站位置具备了探讨高大沙山对降水影响的地形条件。
2.1 年降水量7.2%
V1和V2站月降水分布显示,2010年两站降水量均在9月最大,分别达34.7 mm和39.6 mm;5月次之,分别为30.4 mm和34.1 mm,此两个月总降水占全年比例分别达64.7%和67.6%。2011年V1和V2站则均在8月最大,分别为35.9 mm和33.2 mm;6月次之,分别为14.9 mm和14.5 mm,此两月总降水占全年比例分别为69.7%和61.3%。由此可见,沙漠腹地降水的年内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季节变率较大,与沙漠的极端干旱气候和特殊下垫面有直接关系。就年降水量而言,V1和V2站2010年降水量分别为100.6 mm和109.0 mm,2011年则分别为72.8 mm和77.8 mm。沙山顶的年降水量略大于丘间地,前者较后者多7%~8%。两站月、季降水量的差异,因距离关系而不甚明显。
2.2 降水周期分析
按中国气象局规定,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 mm为一个降水日。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图2),2010年V1和V2站降水日数分别为48 d和49 d,2011年则分别为23 d和26 d,沙山顶的降水日数略多于丘间地。就降水日的水量而言,91.5%的V1和89.3%的V2日降水量皆在5 mm以下,体现了沙漠腹地降水量小的特点。在较大的日降水方面,2010年V1和V2共出现2次日降水量大于20 mm的降水过程(5月25日V1和V2分别降水23.8 mm和25.7 mm,9月20日分别降水22.4 mm和25.2 mm),而2011年两站日最大降水量相对小于2010年,仅在8月17日分别出现19.7 mm和15.8 mm的降水。基于中国常用降水等级指标
2.3 强降水和最大实时降水
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腹地的降水强度特征,笔者统计了2010—2011年两个整年内的丘间地V1站和沙山顶V2站降水观测的小时值(图3)。沙漠腹地V1和V2站在小时雨强的分布上无显著差异,均主要介于0.2~0.5 mm/h(此区间累积频率约60%,图3),其中两站出现频率最高的小时雨强皆为0.2 mm/h(分别占各自的20.1%和30.1%)。而就4 mm/h以上的强降水而言,V1和V2站均较为罕见,两年内仅分别有4次和3次小时降水量超过此界线。而就最大小时降水量而言,V1站在2011年8月17日曾达5.7 mm/h,V2在同日亦曾出现4.6 mm/h的降水。倘以暴雨(24 h累积降水50 mm以上,即小时雨强约≥2.1 mm/h)的划分指标
2.4 叶片降水过程
沙漠的特性决定了其降水必然是小概率事件,加之水汽条件限制,很多降水过程在1~2 h内即结束,难以形成单次长时间的长降水。观测结果表明,沙漠腹地连续10 h以上的降水过程相对罕见,表3为V1和V2站2010—2011年持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