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董其昌.ppt

(1.10.2)--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董其昌.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因当时阉党乱政,党祸酷烈,故辞官归乡,赠太子太傅,死后谥号“文敏”。董其昌出生在明初书法家二沈(沈度、沈粲)的家乡,自幼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他天才俊逸,少负重名。诗文书画莫不精能,尤精于品题鉴赏。画工山水,取法董源、巨然,以黄公望、倪瓒为宗,求笔墨韵致,风格清润,为“文人画”的典型代表。尤以书法著名,取法前人,博采众长。《明史·文苑传》称他:“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董其昌的书法在明末风靡一时,尤其到了清代,经康熙皇帝的赞扬和提倡,更是身价百倍。他清新淡雅的书风被发挥到了极致,而成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帖学代表。(图:董其昌《草书五言联》)。 传世作品楷书《月赋》,1601年,现藏故宫博物院。《三世诰命卷》,1625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自书告身帖》,1596年,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行草书《论画册》,行书,时间未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文穆公墓祠记》,行书,时间未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临天马赋》(四种)。《跋米芾蜀素帖》,时间未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题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1602、1605年两次题,北京故宫博物院。《临米芾方圆庵记》,行书,时间未署,现藏未详。刻帖《戏鸿堂帖》,1603年,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该作书写于明天启五年(1625)。是年,董其昌71岁,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时。此件作品为纸本,分为三段,第一段纵26.2厘米,横181.4厘米;第二段纵26.4厘米,横233.6厘米;第三段纵263厘米,横291.8厘米。《三世诰命卷》的内容为董其昌祖父母、父母和董其昌夫妇的三代诰命。 此件作品通篇下笔恭谨,一丝不苟,中规入矩,结体端庄,章法严整,横平竖直,充分体现了董其昌书写时的心境。值得称道的是,此件作品虽然在整体上属于平正、端庄的风格,但在书写过程中也不乏灵动、俏丽之处。如“昌之母柔顺无仪,精英有识.仙姿玉佩”等句,舒缓的行笔中多有行书笔意,在方正中流露一种灵秀之气。 董其昌的书学思想在《画禅室随笔》中有叙述。包括了书法的用笔、评法书、自书跋、评古帖等内容,同时兼及他对绘画、记游和杂言等部分。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董其昌的书学思维建立在文人气质之上的。 董其昌的书法以“清远平淡”胜,有颜真卿的率直,柳公权的瘦劲,李邕的奇崛,杨凝式的疏朗,米芾的跌宕和赵孟頫的圆熟及二王的风韵,集古法之大成,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图:董其昌《行书典论论文》式好堂帖)。这是他潜心学古和文脉想通结合的结果,是文人书法典型的彰显。

文档评论(0)

185****8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