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书法鉴赏》西狭颂 石门颂 郙阁颂.ppt

(1.6.3)--《书法鉴赏》西狭颂 石门颂 郙阁颂.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末民国书法篆刻家张祖翼: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 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石门颂》的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前人评此石刻是隶中之草,与其他汉碑相较,确可看出其纵横变化更为突出。由于这是刻在石壁上的缘故,不可能像丰碑巨碣那样作精雕细刻,只能依着岩面的起伏作点画的权变安排。置之险地而后生,反得意外之趣。 细观此刻,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字的结体与后来出现的竹木简犊的小字很相近,由于点画的错落,不但使许多字的结体出现新的体势,而且加强了字里行间的特别趣味。有的字如出现新的体势,而且加强了字里行间的特别趣味。 《石门颂》的魅力表现在其书法艺术上,它是东汉中后期十分成熟的汉隶作品之一。从全局来看,整篇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富于生命,充满灵动之感。 《石门颂》古拙、飘逸的鲜明个性,影响着自清代碑学以来活跃在中外书坛上的书法家。萧娴、龚望等。 西狭颂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现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西狭颂》是三颂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损。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隶之间。 但是它用笔本身的撇、点、捺和横画蚕头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隶书笔法。它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西狭颂》的结字博大精深,格局宏阔,且笔画分布各司其职,扎实停匀,给人以稳如泰山,重如磐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并不是靠线条粗壮,笔画对称来获得的。由于擘窠大字的缘故,抑或是线条太过于精深到位,所以,线条在分割空间时,哪怕是微小的空间也非常的透气宽绰,且虚实对比并不显得十分地强烈。 因此,表面上看来,它的线条在空间上的排列似乎有点疏松平整的感觉,但究其体势,还是将不显笔墨的线作为主要的书写对象来抒写了。 《西狭颂》的线条朴茂丰腴,深厚凝重,绵长劲挺,用笔逆入平出,笔笔达意。起笔收笔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辅之,而在力量上它又十分强调粗重感。所以《西狭颂》的线条一般两头较为粗壮,中段较为平缓,显得力量内蓄沉郁。给人以稳如磐石的感觉。尤其是波画,在手法和面貌上那更是层出不穷,多姿多彩 《西狭颂》是在北宋末年被樵夫砍柴时偶然发现的,由于刻石面在一处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阳光的直晒和雨水的冲刷,加之地处偏僻,长期被藤萝遮蔽,下有深不可测的黄龙潭,险峻异常,一般人很难接近,所以才有了保存完好、异常珍贵的《西狭颂》。。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 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 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 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 三颂。

文档评论(0)

185****8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