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度的兴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周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度的兴衰 学术界普遍认为,自曹丕九品中正制以来,曹操、两晋和南北朝都实行了这一选举制度。而且有关九品中正制的研究论文甚夥。其中有关北周政权选官制度的论文也有一些,如:张旭华《西魏、北周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收在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一书中)、段锐超《十六国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北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杨映琳《九品中正制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兼与张旭华、阎步克两先生商榷》(《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等,还有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几部著作中对于北周政权所实行的选官制度的问题也有涉及,这些论著或以为北周政权时期也是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或对于北周政权时期是否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问题未作明确叙述。另外日人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对于北周政权实施孝秀制度有所论述,认为《周书》卷七《宣帝纪》有关孝秀的那条记载“并不意味着[孝秀制度]从这年开始实行,因为其前年平定北齐,故以宣帝即位为契机,宣布在全国———包括新领土在内———实行从前的制度。”还列举了《隋书》中有关例子,却没有明确说北周政权是否继续实施九品中正制 一 .举明经、明经 有关北周政权所实行的选官制度正史中多有记载,如《北史》卷九《周孝闵帝纪》云: [元年八月]甲午,诏二十四军举贤良。 这里是说北周孝闵帝在元年八月甲午下诏举贤良,可是《周书》卷三《孝闵帝纪》却云: [元年]八月甲午,诏曰:“帝王之治天下,罔弗博求众才,以乂厥民。今二十四军宜举贤良堪治民者,军列九人。被举之人,于后不称厥任者,所举官司,皆治其罪。” 可见《北史》和《周书》大相径庭,《周书》的记载远比《北史》详细,而且从《周书·孝闵帝纪》记载中实在看不出北周孝闵帝这时确实举贤良。此外,相关的记载还有《周书》卷五《武帝纪》云: [建德三年二月]丙午,令六府各举贤良清正之人。 《北史》卷一○《周武纪》也有相同的记载,不过这条记载也不能确定建德三年北周武帝下诏举贤良。而《周书》卷六《武帝纪》又云: [建德四年闰月]诏诸畿郡各举贤良。 《北史》卷一○《周武纪》亦有相同的记载,另外《北史》卷一○《周静帝纪》又云: [大定元年春正月丙戌],诏戎秩上开府以上,职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举贤良。 据此可见,北周武帝、静帝祖孙都曾经举贤良,可是《周书》卷八《静帝纪》却云: [大定元年春正月丙戌],于是遣戎秩上开府以上,职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举清平勤干者三人。被举之人,居官三年有功过者,所举之人,随加赏罚。 未提举贤良之事,就连“贤良”二字都没有出现。结合上面几条记载,可见《北史·周孝闵帝纪》、《周书》卷六《武帝纪》、《北史·周静帝纪》提到举贤良之事,可是《周书·孝闵帝纪》、《周书》卷五《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周书·静帝纪》却没有举贤良的明确记载。仅凭这些记载确实不好断定北周政权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 但是史书中却有某人被举贤良的记载,如《周书》卷四五《儒林·乐逊传》云: 天和元年,岐州刺史陈公纯举逊为贤良。《北史》卷八二《儒林·乐逊传》有相同的记载,此外不论《周书》、《北史》还是《隋书》、《资治通鉴》中都没有这一时期某人被举贤良的记载,这两条记载不能不让人生疑。退一步说,即使这是史实,也只有乐逊一人,因此说北周所举的贤良也实在太少了。 而有关举明经的记载,见于史籍的有《隋书》卷四七《柳机附謇之传》云: 为童儿时,周齐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寻转守庙下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 《北史》卷六四《柳虯附謇之传》也有相同的记载。还有《隋书》卷六二《梁毗传》云: 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 这些都说明北周政权曾举明经。此外还有一些史籍的记载中虽然有“明经”二字,可是没有明确说是举明经或明经擢第。如《周书》卷六《武帝纪》有云: [建德六年]三月壬午,诏山东诸州,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若奇才异术,卓尔不群者,弗拘多少。 而《北史》卷一○《周武帝纪》仅云:“三月壬午,诏山东诸州各举士。”根本没有提“明经”二字。《隋书》卷五四《田仁恭传》云: 仁恭性宽仁,有局度。在周,以明经为掌式中士。 《隋书》卷六○《崔仲方传》云: 年十五,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时高祖亦在其中,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事,寻转记室,迁司玉大夫,与斛斯徵、柳敏等,同修礼律。 这些记载中虽然提到“明经”二字,不过还不好断定这个“明经”是选官的科目,还是“明经义”、“明经典”之意,因此说这两条记载实在不能确定北周政权通过举明经来选拔人才。另外《通典》卷一四《选举典·历代制中》有云: 及武帝平齐,广收遗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