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司农的演变与影响.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司农的演变与影响 大农是汉代农业的最高官员。根据汉代的记载,朱一是大农,张公和说,“他用清明的美德来管理周志的行业。”专家说,“农业负责人主要由各种粮食决定,所以他们是周志的行业。”。”大司农功能与机构的演变反映了汉代各阶段农业经营方式的不同运转情况, 也对汉代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职官的探讨往往偏重其管理国家财政的职能, 至于其农业生产的管理职能则较少受到关注。鉴于此, 本文拟就大司农与汉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一论述, 不妥之处, 祈请指正。 一、 大司农兼管国家财政 关于汉代大司农的渊源与组织结构,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治粟内史, 秦官, 掌谷货, 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搜粟都尉, 武帝军官, 不常置。”由此可见, 西汉大司农由秦朝的治粟内史演变而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 《百官公卿表》对景帝后元年之后的历任大农令、大司农情况记载颇为详细, 而对改名之前的治粟内史却仅记载有“高帝元年执盾襄为治粟内史”。而且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棘丘侯襄担任治粟内史是在高祖起兵后不久, “以执盾队史前元年从起砀, 破秦, 以治粟内史入汉, 以上郡守击定西魏地, 功侯。”这说明与位列九卿的大司农相比, 汉初治粟内史的地位并不突出。 大司农的地位为何会高于治粟内史呢?这可以从其属官系统的变化得到理解。据《百官公卿表》, 西汉大司农的属官在中央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斡官、铁市诸官, 在地方有郡国诸仓、农监、都水诸官, 还有搜粟都尉等非常设的官员。但《汉书·食货志》记载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时“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 分部主郡国, 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 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 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 都受天下委输。”而斡官的职掌, 《百官公卿表》注引如淳曰“主均输之事, 所谓斡盐铁而榷酒酤也。”可见西汉大司农属官中的均输、平准、斡官、铁市诸官都是武帝时才开始设置的, 他们负责管理各地贡物的管理、运输、平抑物价以及盐铁酒的专卖事务。都内是京师藏钱之所, 在汉初原称大内。《史记·孝景本纪》记景帝中六年更改官名时, 以“治粟内史为大农, 以大内为二千石, 置左右内官, 属大内”, 这说明在西汉初期大内与治粟内史乃是并列的不同官职。因而《百官公卿表》所列大司农属官中属于治粟内史的最多只有太仓、籍田令丞以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长丞, 他们的职掌都与农业生产有关。 属官体系反映了汉初的治粟内史应该是专门负责管理农业的官员, 而由它演变而来的大司农则兼管国家财政, 这一改变发生的时间最可能是武帝初期。余豪亮先生指出:“在西汉初期, 大内掌财货, 治粟内史管理农业, 两者是平行的机构, 大内并不隶属于治粟内史。后来治粟内史改名为大农令, 武帝时又改为大司农, 不仅管理农业, 还管财政, 就在大司农下面设立都内之官, 掌管财货。”汉政府将农业生产与其他国家经济工作纳入同一管理体系, 目的是增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控制能力, 有利于经济力量的统一调度和相互协调。事实上, 大司农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确起了很大作用。《盐铁论·轻重》曰:“上大夫君 (桑弘羊) 与治粟都尉管领大农事, 灸刺稽滞, 开利百脉, 是以万物流通, 而县官富实。” 将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国家财政的管理结合起来后, 对汉代农业的最大影响, 就是增加了大司农参与农业再生产的力度与能力。没有相当规模的组织与经济实力就不能从事大规模的事业, 在农业的开发上同样如此。在汉初的农业生产中, 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治粟内史的作用。当时政府发展农业的措施, 包括恢复籍田礼仪、减免赋税、授予爵位、创立力田称号等, 都是由朝廷出面组织, 围绕着激发百姓务农的积极性、避免农民背本趋末而展开。这与西汉中后期大司农在农业开发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关键。在大司农兼管国家财政后, 西汉中期很快就掀起了一个水利工程的建设高潮。“据不完全统计, 有汉两代, 共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25处, 其中汉武帝时期所建即达15处, 占3/5。”而在武帝之前的汉代农田水利工程, 见于记载的仅有《文献通考·田赋考》载羹颉侯刘信在庐州舒城修建有“七门三堰”, 《华阳国志·蜀志》载“孝文帝末年, 以庐江文翁为蜀守, 穿湔江口, 灌溉繁田千七百顷”。武帝时的水利工程很多都是由大司农掌管的国家财政拨出经费兴建的。《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光六年大农郑当时奏请开凿漕渠, 认为此举不仅能方便漕运, “渠下民田万余顷, 又可得以溉田”, 武帝于是发卒数万人开凿了漕渠。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 引河溉汾阴、蒲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