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单又漂亮对联手抄报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 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就是 本人整理的简单又漂亮对联手抄报,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千百年来深为我国人们熟悉和喜 爱。
对联在艺术形式上最显著的特征是由对仗工整的两句 话组成(以后又有了横额也叫横披或横批),这两句话的结构 相同,字数相等,表达两个相对称的意思。
对联起源予我国古代的“桃符”。古时候每逢春节,家 家户户门旁都要挂上两个桃木削成的“桃人”。桃树在古人 心中,是个吉祥物,它色鲜味美的果实,被当作“仙果”,“寿 桃气古人还把桃木视为驱鬼避邪的神物。据《山海经》记 载;上古时,东海度溯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枝叶覆 盖三千里。树的东北面有座“鬼门’’,由两员神将一一神茶 和郁垒把守。众鬼慑予二神将之威力,不敢由此出入危害人 问。于是,二位神将成了古人心目中的“保护神”。他们被 雕成“桃人”,新年伊始挂于门上,让他们镇鬼驱邪,保佑 合家平安。这就是最初的“门神”。后来又把雕像换成了桃 木板,画上二神将的图像。以后又进一步简化成“桃符”, 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们的大名或者画些弯弯曲曲的符咒。但严 格地说,桃符还不是真正的对联。当“桃符”,演变成对偶 的两句话时,对联才真正诞生了。
对联的产生与我国古典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先 秦诗文,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骈文体都十分讲究对偶句,是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唐代律诗兴起,对联也做为一 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随之产生了。对联以五言句和七言句居 多,这与唐诗五言诗、七言诗的艺术形式不无关系。故有人 认为对联是由律诗发展演变而成的。 迄今发现最早的
一副对联,为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作;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副对联之所以有名,也许是宋人认为这是两句谶语, 预示着宋将灭蜀。因为在第二年(公元965年),后蜀就被宋 朝灭亡了,宋朝大臣吕余庆到此任成都知府,正所谓“新年 纳余庆”;而“长春”又是宋人的“圣节”。这一历史巧合, 使此联被载入史册,成为传世第一联。由此可以推断,对联 产生的年代要早于五代,即使从孟昶的传世第一联算起,至 今也已历时千载。
对联在宋代始为流行,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门联、
婚联、寿联、挽联、庙联以及口头对联等多种形式。大文学 家苏轼就是当时作对联的好手。有一次,他到文人刘攽家去 做客,中间有事要回家,刘攽说;“幸早里,且从容。”让他 别急着走。苏东坡答道; “奈这事,须当归。黟没办法,
我得回去。这是一副有趣的谐音对联,出句和对句各谐三果 一药;杏、枣、李(或梨)、肉苁蓉,蔈(一种苹果)、蔗、柿、 当归。
对联一出现,就以其义美、形美、声美而受到人们的喜 爱。宋代为它的发展期,明清对联的多样化产生了有益的影 响。所以,应当说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演化、 变异而独立成体的;它兼有各种文体的某些优点,又别具一 格,故有“诗中之诗”之美誉。
明代对联的兴盛,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好不无关系。朱 元璋戎马一生,粗通文墨,他格外喜好作对联。在攻打姑苏 城时,朱元璋以“口天”二字出题,让谋士刘基来对联:“天 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刘基却以“人王”为题对道: “人中王,人边王,意在全任”。这副对联既谈了战略方针、 大计,又巧妙恰当,富有情趣。
朱元璋称帝后,时常微服私访。一天,他来到一个酒馆,
遇到一个重庆籍书生,就一边饮酒一边跟他对起对子来。朱 元璋说;“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书生见这位长脸大 汉气度不凡,心里明白,马上对道: “一人为大,大邦 大国大明君气 朱元璋听了满心高兴。后来还把这位书生请 进宫,赏了好些钱。既然“圣上”偏爱,文人学士们便纷纷 效法,作对联一时成了时髦之举。
清末以后,对联随着华侨的足迹,还传到了海外。到了 民国革命时期和解放以后,对联仍然盛行不衰,形式也更加 新鲜、活泼。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 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 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 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 视,跛能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易传》中对偶工 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则各从其类也。”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 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 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臀位剖宫产护理查房.pptx VIP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数学试卷2.docx
- 美食推荐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与实现.docx VIP
- 冬季预防训练伤部队ppt.pptx VIP
- 提高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PDCA.docx VIP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pdf VIP
- TZS 0680—2025《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规范》(水印版).pdf VIP
- SANKEN三肯变频器samco-ns TEXC-NS-002(小容量)使用手册调试说明书.pdf
- 标准图集-05R502-燃气工程设计施工.pdf VIP
- 不靠谱梦想该劝阻吗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