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_T 3500-2018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pdf

TB_T 3500-2018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45.060.20S 51TB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B/T 3500-2018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Crash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verification specificationfor car body of EMU/DMU2018-04-12发布2018-11-01实施国家铁路局发布 TB/T3500—2018次目前言II1范围2术语和定义3碰撞场景4被动安全要求4.1耐撞性总体原则...4.2防爬性能要求.44.3生存空间要求4.4加速度和减速度要求4.5排障器5耐撞性验证5. 1验证原则及步骤5.2试验验证5.3数值仿真验证附录A(规范性附录)80t货车说明附录B(规范性附录)可变形障碍物说明参考文献11I TB/T 3500—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士忠、丁叁叁、马云双、田爱琴、余永革、王卉子、田红旗、肖守讷、孙彦彬刘辉、阎锋。亚 TB/T3500-2018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1范围本标准主要规定了动车组的碰撞场景、被动安全要求与耐撞性验证。本标准适用于200km/h及以上新型动车组。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 1被动安全passive safety采用相关系统或措施减轻碰撞事故产生的影响。2. 2耐撞性crashworthiness车体以可控制的方式吸收冲击能量、减轻撞击后果和降低乘客受伤风险的能力。2. 3碰撞场景collisionscenario为评估动车组耐撞性能而规定的撞击工况。2. 4爬车overriding碰撞发生时,一节车辆爬上另一节车辆的现象。2. 5防爬装置anti-climbdevice安装在车辆端部,在碰撞发生时能够抑制车辆爬车行为的装置。2.6压溃区crumplezone能够以可控方式变形吸能的车体端部结构中的非载人区域。2. 7能量吸收装置energy absorbing device安装于车体上,以可控方式变形吸能的装置。2.8净接触力net contact force某一瞬时作用在车辆两端纵向力的合力。2. 9生存空间j survival space在碰撞事故中为了保证司乘人员和旅客安全应保持的空间。2.10碰撞质量collisionmass动车组整备状态的质量与50%定员的质量之和。1 TB/T3500—20183碰撞场景碰撞场景无法包含所有可能实际发生的碰撞事故,但可代表常见的碰撞事故。表1给出了分析评估动车组耐撞性的碰撞场景。表1碰撞场景撞击车速度碰撞场景障碍物运行线路要求碰撞对象及条件km/h361相同类型的动车组所有线路相同类型的动车组218刚性墙试验线路固定静止的刚性墙33680t货车客货混行线路见附录Alc -50 且415t可变形障碍物具有平交道口的线路见附录B小于或等于1105小型低矮障碍物所有线路见4.5场景2、3、4及场景2的撞击车速度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平直轨道上,撞击车与被撞击车均不制动,被撞击车初始速度为零。Lc为平交道口的限行速度。4被动安全要求4.1耐撞性总体原则在规定的碰撞场景下,动车组车体应满足下列目标:a)限制爬车;b)能量吸收有序可控;c)保持生存空间的结构完整性;d)限制加/减速度;e)减轻撞击轨道障碍物产生的后果;f)降低脱轨的风险。4.2防爬性能要求4.2.1动车组应具有良好的防爬性能,在规定的碰撞场景下应能避免列车间或者车辆间的爬车。4.2.2碰撞场景1,在列车碰撞接触点有40mm的初始垂向偏移情况下(静止动车组列车处于较低的水平位置上),能量吸收装置应能有序可控地吸收能量,生存空间应满足4.3的要求,加/减速度应满足4.4的要求。4.2.3发生碰撞时,每个转向架应至少有一个轮对与轨道保持有效接触,即每个转向架至少有一个轮对在轨道上方的垂直位移不大于轮缘名义高度的75%。4.2.4当防爬装置在碰撞中完全起作用,并提供碰撞车辆间稳定的互锁,且通过互锁界面传递纵向力,则车轮与轨面之间允许的最大垂向位移为100mm。4.3生存空间要求4.3.1总体要求生存空间结构应能够承受吸能结构压溃变形过程中所受到的最大外力并保持完整,但允许有局部的塑性变形和届曲。4.3.2乘员生存空间要求在规定的碰撞场景下,乘客生存空间区域结构不应发生明显的垂向和横向折曲、皱褶,在纵向冲击方向长度的减少应为任意每5m不大于50mm,如5m的位置处于车体端部,则最大可减少100mm,或2 TB/T3500—201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