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之海》的巴洛克式宣叙艺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荒漠之海》的巴洛克式宣叙艺术 “豆都城”是一个风格术语,指的是自17世纪初到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流行的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在20世纪初叶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巴洛克”由艺术领域移植到文学批评领域,用以指称文学文本的兼容性与复杂性,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批评视角。格里梅尔斯是巴洛克文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和倡导者之一。就诗歌的美学实现方法,格里梅尔斯提出了“宣叙”理论。按照格里梅尔斯的观点,诗歌是创造意义的一种方法。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相距较远的语词的铺陈,或宣叙来创造意义。由于语词“相距较远”,缺乏常规意义上的关联,这种宣叙便表现为一种“巴洛克宣叙”。“巴洛克宣叙”把诸多异质同构的语言成分,奢华地纳入统一的诗歌结构体系中。在这样的诗体结构中,语词处于一种既相互对立、冲突又相互辉映、关联的复杂关系之中,因而使得被吸纳进来的语词的本义,产生扭曲、变异,或使歧义产生,或使本义消隐,或使派生义彰显,这样与语词本义相互辉映,产生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艺术效果。 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蛮荒之海》一诗中,语言成分的“巴洛克宣叙”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外延之中。“巴洛克宣叙”渗透于全诗肌理之中,营造出交相辉映、亦真亦幻的蒙太奇艺术效果。 一 《越界》中“我”的使用 “称谓”来源于希腊语中“戏剧角色”一词的译名。剧中主角为第一人称,次角为第二人称,其余角色为第三人称,后来第一、二、三人称分别用来指说话人自己、受话者和第三者。在诗歌中,人物指称是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是诗歌的主体,是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在现代诗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一般以回忆、幻想、沉思、独白等手段,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与超验化的内容。第三人称叙述者常常不以诗中人物出现,而是将“目光和声音附着于其他人物之上,跟随他(她)一起沉思遐想,同声同步传达其声音”(P117)。第三人称不是言语角色,具有“依赖性”和“限制性”,在语义解释上依赖于一个先行词语,这个先行词语可以出现在对话中,体现在句法、语篇上,也可以存在于交际双方(含阅读)的大脑中。由于这种先行词语,第三人称就获得了确定的指代。这种同指关系,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在联系的重要手段。 《蛮荒之海》中人物指称纷繁复杂,虽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三类,但阿什贝利强调诗歌的“非个性化”,主张诗人应该在作品之外,让叙事者进入来冷静地讲述诗歌。人称多变,因此叙事角度也具有多变性。同时,《蛮荒之海》中频繁使用超常规的语言模式和表现手法,如诗人突破常规的标点限制,把会话中的引号去掉,从而抹去了叙述和对白之间的空隙,这样虽然干扰了人称代词的身份确认,但由于两者之间的转化自然贴切,能有机融为一体,便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意义有效空间。 《蛮荒之海》中的指称十分庞杂,各种人物指称纵横交错。这种巴洛克的表现手法,表面上显得很杂乱,实则相辅相成,使主观与客观、行动与思想、对话与独白得以兼容,充分体现了诗作广阔的涵盖量,蕴含了浓烈的象征意义。 《蛮荒之海》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诗中共119个第一人称代词,其中单数指称共有103个。诗人利用“主观”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示被现代社会异化的主体个人的丰富情感。(P237)诗中“我”的使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对话中的发话者,如第一章的带天宫图的马丹梭梭屈里士,第二章小酒吧中闲聊的小市民,第三章的泰晤士河三女。二是以叙述者或其他身份频频变换出现的。如第三章中坐在湖畔哭泣的“我”指叙述者,而见证战争创伤的“我”则是帖瑞西士。在第五章中,“我”转指叙述者、信徒或渔王。但无论是作为发话者或叙述者的第一人称,都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来体验世界,来描绘客观现实的。 作品中第二人称代词可分为对话中的特指和叙述中的泛指。诗中对话中的特指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如“风信子姑娘”的情人和冷漠的富男。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第二人称的语义又可“人称泛化”,如在《蛮荒之海》第76行泛指读者,第321行泛指人类。 《蛮荒之海》中作者以冷峻的第三人称全知手法客观而深刻地揭露了现代人失去信仰、幻灭堕落的畸形心态。(P574)诗中的作为被叙述对象的第三人称,在“我”和“我们”退隐诗歌之外后,常常成为话语的主体。“他们”以全知的视角,超越时空。诗中被叙述对象的第三人称,有时指代所引神话或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有时又指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物。(P438)如诗中的“她”,有不容屈辱的翡绿眉拉,引诱骑士的女人,神经质的贵妇,吸食鸦片的丽儿等等。神话或作品原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