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毒素azaspiracid的检测方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新型毒素azaspiracid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有害红芽频繁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其中,从有毒红色潮中释放的海藻毒素成为污染海洋养殖环境的新因素,严重威胁着水体的食用安全。近10年来,在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引起的中毒事件。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了服务于渔业和水产品法典委员会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将AZA毒素归为八大类贝类生物毒素之一。据报道,AZA毒素由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rassipes)产生,其中毒症状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引起的中毒症状非常相似,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腹泻和胃肠部痉挛等症状。尽管目前中国还未见AZA中毒事件的报道,但是在长江口、大连湾等海域均有多种原多甲藻分布,并且在大亚湾沉积物中曾采集到多种未定种的原多甲藻胞囊。由此推断,中国海域也存在产生AZA毒素的风险。由于人们对该毒素的认识较晚,有关其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的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了综述与归纳,旨在帮助人们对AZA毒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原多甲酸毒素的起源和性质 1.1 k系和聚醚类毒素为浮游生物所测 1995年11月,荷兰至少有8人在食用产自爱尔兰Killary海湾的紫贻贝(Mytilus edulis)后中毒,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胃肠部痉挛等典型的DSP中毒症状。应用小鼠腹腔注射测试DSP的方法分析贝样品,小鼠表现为肢体麻痹、呼吸困难、痉挛等症状,严重者在35 min内死亡,但未见有腹泻症状,这与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引起的神经性中毒症状极为相似。但在应用色谱方法分析样品的过程中未检出PSP,只检测到低剂量的DSP。鉴于当时在捕捞有毒贝类的海域未发现已知产毒的浮游生物,因此怀疑是一种新的毒素成分。后来的跟踪监测发现,Killary海湾紫贻贝的毒性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份。1997年10月,在爱尔兰西北部的Arranmore岛发生了类似的中毒事件,贝类毒性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份。在该毒性物质的纯化过程中,发现标有KT3(Killary Toxin-3)的分离组份具有毒性,因此最初人们将该物质称为KT3毒素。经分离纯化得到的KT3活性成分是一种聚醚类毒素,含氮和独特的螺环结构,因带有羧基而呈酸性,因此被命名为Azasprioacid,后来人们一直简写为AZA。 自AZA化学结构确定之后,人们相继发现了它的另外10种衍生物,并在紫贻贝之外的其他双壳贝类体内也发现了这类毒素,如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欧洲牡蛎(Ostrea edulis)、大扇贝(Pecten maximus)、菲律宾蛤仔(Tapes phillipinarium)、鸟蛤(Cardium edule)等。AZA在贝体内的分布不同于DSP,不仅累积在肝胰腺中,在生殖腺和肌肉组织中也有分布。AZA在贝类体内的累积没有明显的种属趋向性,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紫贻贝体内可累积8个月之久。据报道,曾发生AZA中毒事件或贝类染毒的国家主要有爱尔兰、英国、挪威、荷兰、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由于已知的几种聚醚类毒素,如DSP、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等都可以由鳍藻(Dinophysis spp.)产生,因此人们最初推断AZA也是由鳍藻产生。但是,人们在鳍藻中一直未能找到其产生AZA的证据。后来的研究表明,AZA是由一种原多甲藻(P.crassipes)产生,因此,我们尝试将Azaspiroacid称为原多甲藻酸。鉴于原多甲藻在中国海域也有广泛的分布,这种潜在的风险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提前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 1.2 贝类体的理化性质 目前已确定化学结构的AZA毒素有11种,它们是一类聚醚氨基酸,含有一个独特的6,5,6-三螺环和一个环胺结构,其分子结构如图1和表1所示。其中AZA1是最常见的类型,在贝体内毒素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AZA2和AZA3分别是AZA1的8-甲基和22-脱甲基衍生物,在有毒贝类中也比较常见,同时也存在于浮游植物样品中。AZA4和AZA5是AZA3的3-羟基和23-羟基衍生物,在贝类体内含量很少。AZA6是AZA1的空间异构体,AZA7-10是AZA1的羟基化衍生物,AZA11是AZA2的羟基化衍生物,这几种衍生物在贝类体内也有发现,但含量非常少。因此,人们认为AZA1-3是原多甲藻产生的天然产物,AZA4-11是贝类经过代谢转化后的产物。 AZA毒素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