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2篇.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篇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八)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交流后面的问题。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诗有何异同?   (九)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   乡愁是 (也可以写“友谊”“母爱”等。)   (十)课外延伸:可以改写成散文,可以谱曲歌唱,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用flash制成动画。   【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

文档评论(0)

有志者事竟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416315100005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