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自然链中无使无为的思想解读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它是“道路”的两个特点和行为,因此他们得出了深刻的结论。显然,这一结论存在着可再思考的余地和商榷的必要。
一 乡村振兴,为道者日异,异之或异,皆为
“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在通行本《老子》里曾出现两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P42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P9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P127)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我们在更为深广的视野里审视《老子》提供了条件,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重新认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概念的契机。诸如高明先生在校注《帛书老子》时,对《老子》“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结论是《帛书老子》虽有11处讲到“无为”,但没有一处出现“无不为”,代之以“无不为”的是“无以为”,只有“无以为”才是《老子》的原意。(P51~57、421~425)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这一说法自然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郭店楚墓竹简》载有“学者日益,为道者日异,异之或异,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P40)根据学界的研究,可以推定竹简成书的年代将远远早于帛书,因此,不难推定,“无不为”当是《老子》本有的概念,把它说成是原本不出于《老子》,是后来出现的一种新观念的论点,(P425)显然就缺乏足够的论据了。而后来在《庄子》外篇、《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出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当是对《老子》原本思想的自然继承。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对道家的总结,将是最好的佐证:“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P3292)
在以上确立的研究前提下,再来审视文本本身,以明辨“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意义,将对认识《老子》的深层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无以为”也是通行本《老子》的表述之一,譬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P93)“无以为”与“无不为”完全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重在动机上使用的一个概念,后者则是重在结果上运作的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没有“为”的理由,对此的理解,《韩非子·解老》的“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P372)将不失为有益的参考。“无以为”指的是不存在作为“为”的理由,所以,不仅是有形行为上的自然无为,而且是无形意念上的自然无为,即在与他物的关系里,自然而然施行无为的行为之方,而不是有意追求无为。后者显示的是在无为行为的支撑下,客观效果上体现的却是“无不为”的景象,“无不为”就是“无不成”。在物我关系里,“无不为”的行为主体既是我,又是他人(物),因为,物(人是万物中的一个存在)都具有自为的机能,外在的自然无为,正好给个体内在的自为机能的运作创设了最好的条件,所以才能实现“无不为”的效应,一种物我和谐共作的境界。
二 明辨乡村之“为”,明辨乡村之“为”
对“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判断,在《老子》哲学的系统里,明辨无为的依据即为什么要无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是《老子》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P348)、(P41)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P63)“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P414)、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P415)、(P38)既”,(P87)“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P28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P284)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P288)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P31)在万物的世界里,人们不知道“道”的名,把它写下来的话,就是“道”;在抽象的意义上,赋予它名称的话,就是“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JJ2-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 VIP
- GB∕T24067-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pptx.pdf
-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 VIP
- 公司内帐管理系统Excel模板.xlsx VIP
- reading skill --Distinguishing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ppt
- 分式乘除法专项练习60题(有答案).doc VIP
-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规范》(THNEE 009-2025).pdf VIP
- 正泰NA1-2000智能型万能断路器.pdf VIP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西欧【课件】(共34张PPT)-中职高一年级下册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方案研究.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