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333-2013银耳专用术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 65.020 B30 福 建 省 地 DB35 方 标 准 DB35/T 1333—2013 2013 - 04 - 02 发布 银耳专用术语 2013 - 07 - 05 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I DB35/T 1333-2013 前 言 根据近年来银耳科研、生产、贸易发展的需要,参照 GB/T 12728-1991《 食用菌术语 》及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福建农林大学、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理、雷银清、黄振耀、高华娟、江玉姬、施磷、柯毅。 II DB35/T 1333-2013 引 言 近年来在银耳科研、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制定过 程中, 涉及到银耳专用术语较多, 银耳与一般的食用菌不同, 它的生长发育需要与香灰菌伴生, 菌种分 离、菌种生产、银耳栽培等都很特殊,许多术语在《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中没有收录,有 些术语不能套用上述国家标准的规定。 为了规范银耳科研、 生产用词, 需要针对银耳制订一套专用术语。 1 DB35/T 1333-2013 银耳专用术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银耳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育种、菌种生产、栽培、病虫害等方面的专用名词 和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银耳的科研、生产、加工、教学及流通领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834-2004 《银耳》 3 术语和定义 NY/T 834-2004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NY/T 834-2004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 银耳 又称白木耳,隶属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科(Tremellaceae)、 银耳属(Tremella),其学名为TremellafuciformisBerk。银耳子实体由数片至十几片纯白或乳白色胶 质瓣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 3.2 耳片 银耳子实体的瓣片。 3.3 鲜银耳 摘采后未经任何处理的新鲜银耳。 3.4 保鲜银耳 采用保鲜技术处理延长货架寿命的鲜银耳。 3.5 干银耳 鲜银耳采用自然干燥或人工干燥方法加工而成的银耳干品。 3.6 朵型银耳 又称整花银耳, 鲜银耳经削除耳基、漂洗、浸泡、日晒(增白) 和烘干而成保持自然形态的干银耳。 3.7 2 DB35/T 1333-2013 片状银耳 又称雪花银耳,鲜银耳经削除耳基、剪切、漂洗、浸泡、日晒和烘干而成片状或连片状的干银耳。 [NY/T 834-2004 3.1] 3.8 拳耳 在阴雨多湿季节,因晾晒或翻晒不及时,至使耳片相互黏裹而形成的状似拳头的银耳。 3.9 白毛团 银耳菌丝与香灰菌丝混生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白色菌丝团。 3.10 吐黑水 银耳被病原菌侵染后,菌丝体分泌出深色液体的现象。 3.11 吐水 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出黄色或浅黄色、澄清的液体的现象。 3.12 吐黄水 菌丝培养期间分泌的液体,常积聚在培养基表面,呈黄色水珠状。 3.13 银耳纯菌丝 亦称银耳纯白菌丝。白色、纤细具分枝及分隔,有明显锁状联合。 3.14 香灰菌丝 又称耳友菌, 是碳团菌属的一个种(Hypoxylon spp. ),菌丝灰白色、细长、能分泌黑色素的羽毛状 菌丝,是银耳生长发育过程的伴生菌。 3.15 混合种 又称银耳菌种,即银耳纯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混合培养物。 3.16 菌株(品系) 经各种方法分离、诱变、杂交筛选获得的具有特异性、均一性、稳定性的纯培养物。 3.17 耳基 银耳子实体基部,呈桔黄色或垩白色、硬实、蒂状,与培养基质相联结的部分。 3.18 交合 将培养成熟的银耳纯菌丝与香灰菌丝按一定比例混合,培育可供接种使用的银耳菌种的过程。 3.19 基质块 在银耳耳基正下方,含有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的硬质层。 3.20 基内分离 在基质块内分离出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培养物的过程。 3 DB35/T 1333-2013 3.21 消毒材料 银耳栽培过程中用于杀灭接菌箱、接菌室、发菌室、栽培房杂菌的材料。 3.22 菌袋 长满菌丝的培养袋称为菌袋。 3.23 翻袋 在发菌期间, 菌袋按井字形叠放成堆, 在发菌室内发菌期间, 为了调节温度、通气和检查杂菌污染 情况,而进行有规律翻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