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华山人诗说.txt
白華山人詩說 (清)厲志 撰
●白華山人詩說卷一
所謂 「不薄今人愛古人 者,此須活著,古之中亦有今在,不必盡取今人也。如漢、魏
以逮陳、隋、漢、魏、晉、宋是古,齊、梁、陳、隋是今。全唐之詩,初盛是古,中晚是
今。學古體詩者,就古之古學之;學近體詩者,就古之今學之。自茲以下,亦竟非無可取法
者,但間有可取法者,仍是從古之古、古之今來也。
學古人最難,須以我之性情學問,暗暗與古人較計,所爭在神與氣,貌襲者不足道也。
直而能曲,淺而能深,文章妙訣也。有大可發揮,絕可議論,而偏出以淺淡之筆,簡淨
之句,後人之雖什佰千萬而莫能過者,此 《三百篇》之真旨,漢、魏人間亦有之。
少陵在唐人中固是天廄神駿,生平好作馬詩,無一首不佳,亦無一首不為自己寫照。讀
至 「顧影驕嘶自矜寵」,千載下令人淚落盈把。
漢、魏七古皆諧適條暢,至明遠獨為亢音亮節,其間又迥辟一途。唐王、楊、盧、駱猶
承奉初軌,及李、杜天才豪邁,自出機杼,然往往取法明遠,因此又變一格。李、杜外,
高、岑、王、李亦擅盛名,惟右丞頗多弱調,常為後人所議。吾謂其尚有初唐風味,於聲調
似較近古耳。
予小時頗喜作瞭然語,後知其不可,痛改之。夫作詩之異於說話者,以其有所醞釀而
出,非若說話之可以直情逕遂也。故雖語極清脆,亦極有趣味,雖人人稱誦之,而予終以為
不然。
任著一口氣,逞著一管筆,滔滔寫來,自為大才,亦殊非不佳,衹是去古遠了。
人讀太白詩,曰此李詩也。讀少陵詩,曰此杜詩也。不知李、杜仍不是自己生造出來,
不過古人善於學古,無甚痕跡,細心求之,其針線分明在也。
阮步兵 《詠懷》詩,有說是本 《雅》,有說是本 《騷》,皆言肖其神耳。於此可以悟前
人學古之妙。
王介甫採集杜詩,辨別真偽,可謂巨眼人也。而於太白詩,以為 「識見汙下」,何其能
識杜詩者,不能識李詩耶?
意味氣韻,古人各有專長,少陵實能兼之。常將此四者並聚胸中,偶一感觸,遂並起而
應之,故其詩獨勝人一地。後人不能具此四美在胸,如何能學步也 !
偶讀少陵 《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 八句,覺其情意之厚,隨所遇而
無不足,靈均、思王,亦只此一副情意耳。
「色與春庭暮」,「春庭 二字,能包得許多色澤在內,粗心人恐未之省也。
古今詩人,推思王及 《古詩》第一,陶、阮、鮑、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
能兼綜其意與氣,太白能兼綜其情與韻。但情韻中亦有意氣在,意氣中亦有情韻在,不過兩
有偏勝耳。李唐以下之詩,安有逾此二公者?
王荊公詩,山谷以為學三謝。歐陽公自言學太白、退之;喜暢快,又似長慶。山谷自言
學少陵。子瞻學劉夢得,學白樂天,晚年自言學淵明。諸公所學,亦皆所當學也。然不必學
諸公,學諸公所學可也。諸公唯七言近體,有可學處。
太白詩只須用仰,少陵詩直須用鑽。
行地之水莫盛於河,河之發源實本星宿,所謂星宿者,以其所出眾也。學問之道,何獨
不然 !
詩之所發皆本於情,喜怒哀樂一也。讀古人詩,其所發雖猛,其詩仍斂蓄平易,不至漫
然無節,此其所學者深,所養者醇也。今人情之所至,筆即隨之,如平地注水,任勢奔放,
毫無收束,此其所學未深,而並不知養耳。
或謂文家必有濫觴,但須自己別具面目,方佳。予謂 「面目 二字,猶未確實,須別有
一種渾渾穆穆的真氣,使其融化眾有,然後可以獨和一俎。是氣也,又各比其性而出,不必
人人同也。體會前人詩便知。
學古詩最要有力,有力則堅,堅則光焰逼人,讀之只覺其筆下自有古氣,不覺其是學古
得來,此方是妙手。無力則松,松則筋絡散漫,讀之興味索然,只覺其某句是從某處脫來,
某字是從某處竊去,此便不佳。
古人詩多煉,今人詩每不解煉。煉之為訣,煉字、煉句、煉局、煉意,盡之矣。而最上
者,莫善於煉氣,氣煉則四者皆得。所謂煉氣之文,《三百篇》後竟不多見。
作詩原要有氣勢,但不可瞋目短後,劍拔弩張,又不可如曹蜍、李志之為人,雖活在世
上,亦自奄奄無生氣。其要總在精神內斂,光響和發,斯為上乘。
三五歲時,隨母往汲,天方初霽,寥廓明淨,仰視之,告母曰:「天之高,兒知之。
母曰:「天之高,孰不知之? 又曰:「天之高,兒實知之。 母曰:「癡矣。天之高,孰
不知之? 不知目中所見,高之實地,與混言高,固自有辨。當時也說不出,只自覺天之
高,實知之而已。學問中亦有此一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