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分布
茶和草的特点是具有大众化和习性的消费特点,这是一个重要的作物。本文试对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烟草的种植和分布作一探讨,冀以对两湖的农业布局和农业规划有所裨益。
一、 两湖茶价分析
茶叶是两湖地区的传统饮料作物。就清代而言,道光季年以前,两湖所制茶叶都是黑茶,主要由山西商人贩往西北诸省;道光季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相继侵入两湖,两湖适应市场需要,大都改制红茶,主要由广东商人贩往欧美等国。咸同年间,西方市场红茶畅销,两湖茶业有长足发展,如湘潭县因水路交通发达,自“海禁开后,红茶为大,率五六十日贸买千万”;不但传统产茶区的茶业如此,许多原来不种茶的地方也逐渐种植,如平江县“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但是,光绪以后,两湖红茶业同全国其它茶产区一样开始滑坡,湖北蒲圻羊楼峒(今属湖南临湘)所产红茶,从前每百斤值银五六十两,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最高价银也不过二十一二两;质量极好的湖南安化茶从前卖六十余两,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也只卖到五十二三两。光绪年间茶价下跌的原因,一是外商操纵茶叶市场,有意压价,因为外商“稔知山中售价,开盘之初抑价压秤,多方挑剔,不使稍有赢余,否则联络各帮,摈绝不买”;二是茶多质滥,光绪十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茶庄过多,“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以至搀杂劣茶等等,而茶多质滥,又与茶商压价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又指出,“茶商入山买茶,多用大秤,往往有加至三十二两以外者,园户不堪抑勒赔折,不得不迟摘粗茶,并以掺杂水湿充数”;三是国际上新茶区的兴起,光绪年间印度、锡兰、意大利、越南、美国等国茶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不再象咸同年间一样主要依赖中国的茶叶了。茶价下跌,势必要影响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的茶叶情形文件谈到,由于两湖茶价下跌,以致园户破产,“山户终岁勤劳,不获一饭之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的《巴陵县志·物产》也指出,“今则红茶利益微,业茶者亦衰耗矣”,安化县鼎盛时期年产茶叶七八十万箱,光绪末年减至二三十万箱。民国初年,欧战爆发,欧洲茶叶市场疲软,两湖茶业更是衰落,“红茶销路,一落千丈”。
总之,清代两湖茶业的鼎盛时期是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期间湖南输出茶叶100余万石;湖北在咸同时期主要产茶区的蒲圻等县年茶厘银为20余万两,以当时千分之十二的税率和每百斤最高价六十两计,仅此一项,每年可产茶27万石左右,如果加上未曾抽捐和其它地方输出的茶叶,估计在30万石左右。如此,清代两湖茶业最盛时可出口茶叶130万石左右。若就总产量来说,估计达到250余万石。据统计,在1914年~1918年,湖北年均产茶50.3万市担,湖南为230万市担,总计280,3万市担,合清石234万石。数字少于最盛时期的250余万石,是比较合理的。
(一) 清代湖北文献记载“茶”的产地分布
茶叶最宜于在红壤土和黄壤土上种植,在湖北,这样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区,清代茶叶的产地分布正是如此。清代湖北各地方志物产中载有“茶”的州县全都分布在鄂东南的武昌、黄州二府和鄂西南的恩施、宜昌二府及荆州、荆门州的西部个别县份。分区而论,鄂西北有郧、竹溪、谷城、南漳诸县,鄂东南有黄梅、广济、兴国、咸宁、通山、崇阳、通城、嘉鱼、蒲圻诸县;鄂西南有东湖、长乐、长阳、鹤峰、恩施、利川诸县。
1. 广南地区的茶景、茶产
武昌府是湖北最主要的茶产区,清代湖北发引销茶的8县中,该府即有7县:蒲圻、崇阳、咸宁、嘉鱼、通城、通山、兴国。乾隆《蒲圻县志·风俗》云:“自县东南以西,崇山峻岭,挖山采葛,树桑培茶”,湖北最主要的茶产地羊楼峒、芙蓉山就在蒲圻西境,道光年间外商亲自到芙蓉山来监制砖茶,时人周顺倜有诗记述其事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咸同之间,湖北省政府在羊楼峒设立茶厘总局,在崇阳、咸宁等县城镇设立分局,每年可收茶厘银20余万两,当时的税率为千分之十二,此数县所销茶价在1600万两以上。崇阳所产茶也不亚于蒲圻,早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就谈到“崇阳多旷土,民不务耕,惟以植茶为业”,到清后期,茶业更盛,同治《崇阳县志·物产》云,“今四山俱种,山民籍以为业”,“凡出茶者为园户,寓商者为行户”,“城乡茶市,牙侩日增”,“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如雨”,真是天下熙熙皆为茶来,天下攘攘皆为茶往。至于咸宁,光绪《咸宁县志·风俗·节序》中也谈到谷雨茶芽初发的时候,“乡间竞事红茶”,摘茶、踩茶、焙茶,忙得不可开交;同书《杂税·茶厘》又云“自西洋通商,咸马桥、柏墩地方植茶最广”。通山县产茶也多,县志云“红黑二品,随人自为”,咸丰初年,长江梗塞,通山所产茶叶经湖南安化外销。
黄州府个别州县也产茶,但不能与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