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北宋建立
假途灭虢,袭占荆湖分进合击,攻灭后蜀诱歼主力,灭亡南汉突然袭击,攻灭南唐围城打援,灭亡北汉北宋统一战争历时十八年,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北宋统一
专制集权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重文轻武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强干弱肢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的事情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加强各级机关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中央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军政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三衙:统兵但不调兵财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地方四监司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通判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
作用: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弊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边疆压力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 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朝为什么出现冗官原因之一在于公务员考试搞了“扩招”。唐代由于录取人数少,进士每年才一二十人,多的年份也不过30余人。宋太宗即位第二年,就从诸道贡士5300余人中选拔了进士及诸科等500人,分授幕职和州县官,雍熙年间更增至千人。原因之二在于买官卖官合法化、公开化。宋廷诸帝为了财源广进,在各种专卖活动之外,公开卖官,鼓励商人、豪强富户纳粟买官,花钱入仕。在宋金外交活动中,有不少使节随员就是商人子弟。南宋时四川地区一次出卖将仕郎(从九品文散官)告牒,竟达1000道。
冗兵冗官冗费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北宋最著名的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政策。王安石试图使宋神宗相信,改革既可以让民间富足,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改革的结果却扰乱了民间经济,遭到了几乎整个社会的抵制。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不得不扶持自己的势力,以至于宋代的朝堂斗争失控。
一场财政思想辩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一场本该发生在现代议会上的激烈辩论出现在了神宗的朝堂上。辩论的双方是两个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 这一年,京师汴州接连发生地震,冀州一带出现了黄河决口,而河朔也发生了巨大的旱灾。为了救灾,政府花了不少钱,官员请求神宗在例行的南郊典礼中不要再颁发赏赐。按照规矩,典礼中皇帝应该给他的功臣们赏赐金帛财物。 宋神宗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请三位学士王珪、王安石和司马光前来商量。 三人中,学士承旨王珪资格最老,性格温和,人们讥笑他平生只会做三件事:“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是“三旨相公”。面对皇帝时,王珪果然适时地保持了沉默。 而翰林兼侍读学士司马光则赞同提议,认为为了救灾,需要节省其他开支。 这时,翰林学士兼侍讲王安石却把话题引向另一个方向,于是这次讨论变成了财政思想的大辩论。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不是财政紧缩的理由,政府的正常开支不应该缩减。钱不够用,政府就应该积极理财,增加财政收入。 司马光则嘲笑对手:所谓的善于理财,不过是政府从民间搜刮的理由而已。 王安石不同意,认为善于理财并不是要从民间搜刮。其实,聪明的官员不需要增加民间税率,也可以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做到国用充足。 司马光继续反驳: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就产出了这么多的财物,不在政府手中,就在民间。所谓不剥夺民间财物,依靠理财生钱,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