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每当自己很累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好的。”
有人说:“每当自己很累的时候,一定要停下脚步,学会休息,明天才会更好。”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宝贵的东西是无法分享的,一旦分享,即会有所损失。
也有人说,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外泄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成长就是由“我们”不断地走向“我”;也有人说:成长就是由“我”不断地走向“我们”。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请结合你的成长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也有人说:“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下才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6.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人倾向于和想法相同的人共处,因为会产生共鸣;有人则倾向于和想法相异的人共事,因为能引起争鸣。
对此,你有何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不同人关于疲惫的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累的时候要坚持,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变好。这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在身处困境、面对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而应坚持到底,方能迎来柳暗花明。还有的人认为累的时候要停下脚步,学会休息。这启示我们,要意识到休息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恢复力量,走更远的路。在人生面对困境之时,要懂得休息,停下脚步,总结经验。
从以上两种观点中可以提炼出“坚持”和“休息”这两个关键词。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坚持”与“休息”的关系,考生需要认识到,坚持和休息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在关键之处坚持,在适当时停下休息,如此方可走得更远,助力成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持与休息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坚持与休息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大学生村官杨宁在扶贫过程中多次遇到阻碍与磨难,但她没有放弃,而是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到底,同时她懂得适时停下脚步总结经验、梳理思路,最终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坚持到底与停下脚步休息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铸就成功。也可以引用《十宗罪》中“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的观点,论证坚持的实质与意义。还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过度“内卷”等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适时休息,长久坚持。
2.辩证看待坚持与休息,助力人生行稳致远。
3.张弛有度,智慧人生。
4.停下脚步,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的关键词是“分享”,是指与他人一起享受、使用、行使某些内容。材料中所说的分享的对象,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是物质分享,也可以指精神分享。对于宝贵的东西,有人认为可以分享,有人认为不能分享。由此,可以展开“可以分享”和“不可以分享”的论辩。为什么“不可以分享”呢?因为从这个观点来说,分享就意味着失去。人都有损失厌恶,既然分享带来了损失,理应停止、拒绝、反对分享,然而真实世界里有人慷慨解囊损自身济他者,如何解释呢?由此,又可以思考为什么“可以分享”?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而非失去。比如,我们常认为物质财富不可分享,但有的时候,精神财富却因为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性,我们应该通过分享,将其发挥最大效益。而对有的人来说,分享并不仅仅只为自己,而是出于无私的仁爱之心,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与善良,出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届高考英语:五大基本句型课件.pptx
- 2024届高考英语复习建议信写作技巧探讨课件.pptx
- 2024届高考英语复习情态动词用法讲解(共八类)讲义素材.docx
- 2024届高考英语专题复习Continuation Writing(三)课件.ppt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含解析).doc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图徽 课件.ppt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运用题型专练比较表达效果(含解析).doc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材料分类训练现象类(含解析).doc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劳动精神(含解析).doc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善言敢言(含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