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鸢尾属植物资源的研究
1 艺学分类分析
菊子约有300种,分布在北半球。该属的植物学分类主要是依据花器官的性状(垂瓣附属物及垂瓣形状的变化)结合地下根肉质与否等特征进行的,而园艺学分类更注重生产性状,首先根据营养器官将其分为根茎鸢尾(Rhizomatous irises)和球根鸢尾(Bulbous irises)两大类群。根茎鸢尾再根据观赏性状以及适应性进行分类,主要以品种为分类对象,它适应了栽培生产和园林应用的需要。
我国的鸢尾属植物约有60种,除了高原鸢尾(Iris collettii)和尼泊尔鸢尾(I.decora)在根状茎性状方面与其它鸢尾有一些差别外,其它鸢尾属植物均属于根茎类鸢尾,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及东北。
1.1 我国的鸢尾属种
根茎鸢尾根据垂瓣上有无附属物和附属物排列形状分为有髯鸢尾(Bearded irises)、无髯鸢尾(Beardless irises)和饰冠鸢尾(Crested irises)3大类。
有髯鸢尾因其垂瓣上具髯毛而得名,根据花茎高度分为6种类型:迷你矮生型(MDB)、矮生型(SDB)、中生型(IB)、迷你高生型(MTB)、花坛型(BB)、高生型(TB)。假种皮鸢尾(Aril irises)是有髯鸢尾类中的一个特殊类群,许多品种是通过假种皮鸢尾与其它有髯鸢尾的种或品种杂交而得到的。我国有野生资源13种4变种,东北、西北和西南皆有分布,观赏价值较高的有:弯叶鸢尾(I.curvifolia)、膜苞鸢尾(I.scariosa)、中亚鸢尾(I.bloudowii)、水仙花鸢尾(I.narcissiflora)、长白鸢尾(I.mandshurica)、卷鞘鸢尾(I.potaninii)、库门鸢尾(I.kemaonensis)等。
无髯类鸢尾分为西伯利亚鸢尾系(Siberian iris)、加利福尼亚鸢尾系(Californian iris)、路易斯安娜鸢尾系(Louisiana iris)、花菖蒲系(Japanese iris)和拟鸢尾系(Spuria iris)。不同系之间在植株高度、花形、生长特性和栽培方法上有很大差异。我国有野生资源34种,主要代表种有:溪荪(I.sanguinea)、金脉鸢尾(I.chrysograghes)、西藏鸢尾(I.clarkei)、长葶鸢尾(I.delavayi)、黄花鸢尾(I.wilsonii)、云南鸢尾(I.forrestii)、燕子花(I.laevigata)、花菖蒲(I.ensata)、山鸢尾(I.setosa)、西南鸢尾(I.bulleyana)、北陵鸢尾(I.typhifolia)等。
饰冠类鸢尾以其垂瓣上的鸡冠状、流苏状或锯齿状的突起而得名,产于中国、日本和北美。根据产地和习性分为两个亚类:来自北美的耐寒种,在冬季需要经过休眠,如饰冠鸢尾(I.cristata)、湖沼鸢尾(I.lacustris)等;来自亚洲的不耐寒的亚热带常绿种,我国约有9种,如蝴蝶花(I.japonica)、扁竹兰(I.confusa)、扇形鸢尾(I.wattii)等。
1.2 根鸢尾属植物
1.2.1 品种品系与杂交
有髯鸢尾在16世纪末已有很大发展,并被统称为德国鸢尾(I.germanica),主要是黄褐鸢尾(I.variegata)和香根鸢尾(I.pallida)的杂交种,非植物学上的种,而是一个几乎不育的杂种群。
M.iemon开展了有髯鸢尾的育种工作,于1840年发布了100余个品种,品种基本上都是二倍体。1900年左右,悦花鸢尾(I.amoena)与黄褐鸢尾的杂交丰富了有髯鸢尾的颜色;天然四倍体种质中东鸢尾(I.mesopotamica)和特洛伊鸢尾(I.trojana)的引入增加了有髯鸢尾的花茎高度;塞浦路斯鸢尾(I.cypriana)、克什米尔鸢尾(I.kashmeriana)、阿马斯鸢尾(I.amas)与育成品种之间的杂交对花的观赏性状及生长特性的改良有很大作用。通过持续地杂交选育,到1940年,大部分品种都是四倍体。20世纪初,有髯鸢尾从英国引种到美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极大地丰富了品种园艺观赏性状。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两季花品种,20世纪70年代末登记注册的两季花鸢尾品种约500余个。
1.2.2 种间杂交cal-sibs
西伯利亚鸢尾系包括10种及上千个品种,起源于中欧及亚洲的湿地。1976年,Lenz将该种系划分为两个亚系,即Subseries Sibiricae(2n=28)以及Subseries Chrysographes(2n=40),由于染色体数相差悬殊,亚种系间的杂交成功率极低。至1976年,已有590个登录品种中仅18个品种是来自西伯利亚鸢尾与其它鸢尾的种间不育杂种。具有开张花型、宽大垂瓣的‘White Swirl’被不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