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75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pptxVIP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75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十二章 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 2、孔子思想(2)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孔子,也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孔子,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了解《论语》《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作品介绍《论(编纂)语》1、编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3、结构:全书共二十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4、地位:“四书”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 《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大学》(曾子)《论语》《中庸》(子思)《孟子》  知识链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题目解说《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的意思是编纂,《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阅读《论语》的方法:归纳主题,搭建框架本课所选的章节,聚焦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探讨了“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养性的观点。 ·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常见的、经典的文言语法现象,熟读成诵。2.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3.理解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孔子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关于“仁”和“君子”的相关主张。4.学习古人智慧,立志修身养性,“学而为君子”,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整体感知正音:自省 x?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譬pì如未成一篑 kuì八佾 yì 第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舒适,安逸。于:对,对于。有道:有道德的人。正:修正。已:通“矣”,了。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敏:勤勉。 研读文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主题解读:从《学而》这段话,理解何为孔子阐述的“好学”。答:孔子认为,君子要安贫乐道,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 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深入解读·吃饭和居住是生活的保障,不求奢华,能果腹充饥,安身立地即可,君子并不以之作为追求。那么君子要追求的是什么?“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思考】那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敏于事”呢?“敏”的意思是“勤劳敏捷”。包含一下三点:1.做决定果断坚定2.既已决定,迅速开干,勿犹豫拖沓3.既已开干,时时坚定敏锐,不生退缩、惫懒之心 ·深入解读·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俗话说:口为祸福之门。说话办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