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用问句给论述文增加亮点.doc

高中语文:用问句给论述文增加亮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问句给论述文增加“亮点” 文/郭青松 对考场作文而言,要想在众多的作文中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你的文章必须有“亮点”。这些“亮点”就是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能成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让他们眼前一亮。在论述文中,恰当使用一些问句,就是给文章增加“亮点”的好方法。 问句或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如能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巧妙运用一般疑问句,问而不答,可以把读者带入作者设定的情境,引发读者的思考,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能巧妙运用无疑而问的设问、反问,可以强化语气,突出内容,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说服力,进而引人深思。一个一个的问句,可以成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既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也能推动思考逐步走向深入,达到高考作文标准中的“深刻”的要求。 标题使用疑问句 论述文的 论点必须是明确的 判断句,但标题可以是任何一种句式。大多数的论述文的标题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实际上都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的;而标题如果使用问句,一则显得比较特别;二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标题是一个疑问句,问而不答,仅仅从标题无法看出作者的观点。同时,这一问句其实也暗示着可能存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种则刚好相反。作者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反驳另一种观点的?这些就有待读者的深入阅读了。 开头使用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 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议论文用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更加鲜明。同时,以设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就容易被带入作者所设定的论述语境之中,文章的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文中用问句点缀 论述,要么是批评别人的观点,要么是阐述自己的主张。在文章论述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一些问句来点缀,可以为文章增色。 在叙述某一现象之后用一个问句,展开对现象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如:“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在从某一角度阐述观点之后用一个问句,转入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如:“更何况,你的远山眉,自有一股英气,我很难想像,就算你的眉毛整成了大平眉,你的五官整成了宋慧乔,但是你的大长腿怎么办?一米七二的你,想学一米五八的宋慧乔,一贯大大咧咧的你,忽然变成了温婉的邻家女孩依人的模样,是不是有点怪?水有水的味道,盐有盐的滋味,谁都不能取代了彼此。如果只有水,那么生活太过寡淡无味,如果只有盐,那么生活又太咸,“酸甜苦辣咸”,人世间百味纷呈,世间的美又何尝不是如此?”(《世间的美有千万种》) 在从正面/反面论证观点之后用一个问句,转入从反面/正面进行分析论证。如:“更有一些“读者”本身就无知,甚至是不怀好意。他们想当然地对我们的生活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甚至是恶意歪曲,横加指责。他们自己生活的那本书都写不好,都不是一位好作者。如果连这些读者的话我们都轻易地去听取,怎能不迷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你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千万不要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缺陷就瞧不起前辈们。完全“听老人言”固然不对,完全“不听老人言”同样是错误的。” 四、结尾使用问句 问句结尾的方式,古称“问结”,指在文章的结尾处用问句收束,包含有四种情况:设问作结,自问自答,在前文分析叙写的基础上,或推问结论,或表达深刻的思想;反诘句作结,对文章内容加倍肯定,突出强调,有问无答,结得有力;设问和反诘同时并举,以发挥两种问句作结的双重作用,先设问逐层深入,引出中心,以反问充分肯定,发人深省;疑问作结,提出求答,把思路延伸到文外,引发读者思考作答,含蓄亲切,富于韵味。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所谓“管闲事”,指的是超越 权限干预 他人的事务,这是一个贬义词。但也有人认为,“管闲事”有时也是一个褒义词,关键就要看你管的是什么事,你是怎么去“管”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范文示例】 多管闲事又何妨? 中国自古就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于是乎,银装素裹最终成为人心的隔墙。然而,哪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依旧在冰墙上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多管闲事又何妨? 翻开泛黄的书卷,严寒的冬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