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用观视野下的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作 者:
李娅辉/ 郑慧
作者简介:
李娅辉,衢州市实验学校(浙江 衢州 324000);郑慧,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衢州 324000)。
原发信息:
《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20年第20207/8B期 第166-168页
内容提要:
以语用观视野观照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统编教材具体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探讨培养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地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与有效运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尝试找到提升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媒介素养教育/ 语用观念/ 有效路径
期刊名称: 《 初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1年01期
时下,媒介素养教育紧跟媒介环境的日渐强大而不断得到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已提出多媒介阅读、跨媒介阅读的相关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概念与要求。但总体而言,针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当下时代的媒介发展速度极不相称。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便成为大势所趋。
下面,我们就在语用观视野下,围绕在社会情境分析中辨析新闻信息、用语用意图分析培养批判意识、紧扣语体惯例运用媒介传播等三个方面,来探析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媒介素养。
一、在社会情境分析中辨析新闻信息
新闻(消息、通讯)作为言语意图非常强的文体,媒介的真实是媒体带着主体意识主动从可感的客观事实中去选择、确认并发现的,但在客观、冷静、公平的叙述中依然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因此,对媒介信息的分析不能仅限于文本本身,还要将其放在现实语境中去观照,用语用学观念去考量,结合对具体社会情境的分析,获取隐藏在新闻报道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以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还原社会情境的语用分析,会让这篇课文的教学更有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并研读背景资料,反观文本写作。
第一个问题:文中表述时间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那么密集?
结合战前资料思考可知,这则消息如此密集地使用时间,绝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新闻的即时性”。毋庸置疑,谈判桌上的条款以战场上的实力为保障。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毛泽东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初步胜利。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密集的事件,表现了“捷报频传”的军威士气。
第二个问题:千里战线上可报道的新闻很多,这则消息为何要这样裁剪?
报道战况的新闻很多,但这则消息的选材很有特点。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这体现了选材的“详略得当”。但是,以什么来衡量选材的得当与否呢?这恐怕还是要回到当时的情境分析。长江防线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而且恃长江之险,宣传上更是大肆鼓吹。这则消息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之前宣称的长江防线是固若金汤的要塞详细报道战况,意在用事实轻松回击国民党反动政府鼓吹的划江而治的图谋,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第三个问题:这则消息为什么要由毛泽东亲自写?哪些措辞体现了作者的身份?
当时,毛泽东同志身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主席三职,集决策最高权力和执行最高权力于一身,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鉴于毛泽东同志的这种身份,由他在第一时间将最全面、最权威的战事消息发布给全国人民,宣告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能够瓦解敌军斗志,坚定我军信念,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胜利的热切盼望,同时还可以警醒心存幻想的摇摆者。可以说,在国共两党对决的关键时期,这篇报道的价值抵得上百万雄师。因此,文中“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毫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富有感染力的评述,也是作者特殊身份的体现。
虽然以上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分析还很浅陋,但笔者想借此说明的是:在新闻这样的实用文体的教学中,抽离语境,单看一篇文章,是教不会阅读也教不会写作的。在注重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从新闻(消息、通讯、特写)的基本文体知识入手解读文本外,还要用语用学的知识还原新闻发生时的社会情境,从言语手段、语用规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等方面,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抓住落实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质。
二、用语用意图分析培养批判意识
从语用的角度看,新闻作者或者传播者都希望通过新闻文本表达具有隐含意义的言语行为,以获得预期的报道效果。换言之,就是说新闻都是在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信念与观点。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任何新闻都不是把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与新闻人物完全确切的言语行为及其语境都传播给受众,而是带着作者及媒体的主观意愿、意图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