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述文写作之:用好引用论证
文/郭青松
人们在讲道理的时候常常喜欢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自己说理的力度。简而言之,引用名人的言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被人公认的常理以及世人皆知的民间俗语、谚语、诗词等等来论证的方法叫引证法。由于被引用的内容是公认的,是确立的,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它具有充分的证明性,由于被引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替句,往往具有短小精悍的外壳,常常借助于巧妙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所以易为人们接受。因而,学会引证法,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同时,一篇文章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等等,也能显示出写作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语言的文采。
做好三个结合
所谓“三个结合”,指的是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与化用三者相结合。
直接引用最好理解,就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等等,引用的话一般是需要用引号标明的;间接引用也好理解,就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间接地说别人说过的话。最能体现写作者写作功底的是化用。
化用当然重在“化”,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使之 与自己的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化用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如,《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对《苏幕遮·碧云天》中“碧云天,黄叶地”的化用。论述文写作时同样可以化用名言警句等。如:
其实阴影和阳光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整个漫长的冬日,几乎没有阳光眷顾我等车的地方,十字街口,永夜般氤氲着清晨的空气,世界宁静如初,所有的所有在地面投下几道斑驳的影子。(《人生其实可以这样》)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化用了托尔斯泰的名言“人生中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在名言的基础上编制出别出心裁的语句,既是对名言内容的丰富,也借此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占好几个位置
同学们都知道,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对应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与结尾三个地方。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如果要引用或化用诗词名言等,特别需要占据文章的几个显要位置。也就是说,要在显要的位置让读者指导你引用或者化用了诗词名言等。
比如标题。“题好一半文”,而恰当引用或化用诗词名言等作为标题,自然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如针对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有人用《闻斯行诸》作为作文的标题,这就是直接引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的一句话。“闻斯”代表听到了生活中的“读者”的意见、建议,“行诸”则代表的是作为生活这本书的“作家”的态度。原文中“闻斯行诸?”是一个问句,作为标题,也暗含着作者的态度。
比如首段。除了标题之外,首段的位置是最特殊、最显眼的了。哪怕是高考阅卷,阅卷速度再快,第一段一定会认真看的。所谓的“凤头”,指的就是文章的开篇一定要写得精彩,而“精彩”的方式之一就是引用或化用名言诗句等。比如:
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一片迷雾,感受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的声音太密集,我必然仔细分辨哪个声音在真正的帮助我。我会为每一道声音感激,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
开头直接引用哲人名言,又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语言优美,富有文学的韵味,点题,同时又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开头当然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比如结尾。所谓“豹尾”,指的是结尾要简洁有力。在结尾段引用诗词名言等总结全文,就是造就“豹尾”的好方法。比如: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建议道:“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所谓“宜自谋”,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所谓“咨诹善道”,就是要多听取读者的意见;所谓“察纳雅言”,就是要能分辨读者意见的好坏,择善而从。真是至理名言,古之人不余欺也!
同学们,我们即将要开始书写人生新的篇章了,你,准备好了吗?(《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结尾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点题。在引用的基础上,结合全文论点对名言再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句式工整;又引用《石钟山记》中的句子,再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这样的结尾当然“亮晶晶”,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
当然,文章中间也是可以引用或者化用名言警句等等的。
符合一个要求
所谓“引证法”,包含两个步骤:引用——论证。所谓“引”,就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所谓“证”,就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很多同学对于“引”很花心思,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等,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能找到合适的理论根据当然值得肯定,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论述必然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