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清湖码头与西溪南的乡土聚落比较研究.docx

明清时期清湖码头与西溪南的乡土聚落比较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清湖码头与西溪南的乡土聚落比较研究 村庄是人口居住区的社会空间,是当地社会的基本单位。传统聚落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方式、习俗、观念的传承载体,凝聚着深厚而朴实的地域文化底蕴,而且是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结果。 一个聚落能否形成和发展起来,很重要一点就是水源(河流、湖泊),所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故凡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同时,在陆路运输不够发达的年代,水运刚好也能够弥补人们对物质交换的需求。乡土聚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发展很多是沿河流来展开的,因此研究河流的影响作用在把握乡土聚落的地理分布、发展演变、形态结构及历史文脉等方面至关重要。 1 清湖和西溪南的历史文化背景 清湖,古名湖南,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距江山市中心8km。地处钱塘江南源,长台溪与江山港(须江)于此交汇。唐宋时,从清湖水运经钱塘江可直通京杭大运河,陆路越仙霞古道可直达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内延伸的重要路上运输线的起点,水陆交通便捷,为浙、闽、赣三省边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客运中心。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可谓“万商云集,百货星罗”。2006年清湖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图1)。 西溪南又称丰南、溪南,位于黄山南麓,钱塘江北源——丰乐河畔,原为歙西一大重镇,现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虽地处皖南山区,因系盆地地貌,方圆数十里一马平川,故堪称歙州之上第一平原。由后唐开始,经过先后近六百年务农为本,农外经商,商富兴儒,因儒致仕的孕育发展而趋鼎盛,后因航运衰竭及战争毁坏而趋没落。2006年西溪南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图2)。 上述二者,一方面它们具有相似的地理特征——滨河,另一方面又有诸多的不同点,尤其是河流在聚落发展演变和形态构成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它们之间的可比较点多、比较研究的价值大。通过比较,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清湖和西溪南各自本质的深层构架特征,同时加深我们对乡土聚落发展演变的理解,更加全面的把握乡土聚落的发展脉络。本文的比较研究主要从河流对乡土聚落动态演进、静态构成和文化心理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 清湖作为交换枢纽的发展和演变 钱塘江和闽江分别是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交通命脉,两大水系之间距离最短的连接路线,就是从清湖码头到闽江支流南浦镇码头的旱路,这段旱路被称为仙霞古道。自唐宋仙霞古道开辟以来,清湖便成为连接钱塘江南源的水陆转运枢纽。因水位关系,清湖使钱塘江船只可以到达的最上游之处,而在传统运输方式中,水力运输最为经济,多一段水路,就意味着少一份成本,因此清湖的地位不是其下游的其他城镇码头所能取代的。 晚清鼎盛时,清湖已成为“十里城南路,舟车此地纷”的繁华集镇,以水陆码头的特殊地位成为浙、闽、赣三省边境货物集散地,在仙霞古道所联系的浙闽山区经济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闽、浙及江西广丰、玉山等官商行旅走水路均取道于清湖码头,外地经商者,纷纷至清湖驻足经商。其时,清湖商帮众多,经商规模大、范围广、品种多,为闽浙商品流通之枢纽。 水运给清湖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兴盛,而清湖的衰落也正因为水运交通地位的下降。民国二十年(1931年),衢(州)江(山)广(丰)公路开通,公路支线修至清湖浮桥头。民国二十三年,浙赣铁路修成,水上运输货物遂即减少。清湖水运在近代与汽车、火车运输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码头兴旺景象渐趋衰落。加上抗日战争的毁坏,客商离境,资本外流,清湖码头繁华景象不再重现(图3)。 明末丰南人吴士奇《丰南西山记》中有对丰乐河的描述:“乐水出黟山而东浙海,是为新安名川。其上两山合沓而中流,游者隘焉。入吾里而辟山之半,以瀼水之环。盖山不厌高,水不厌拙,洋洋乎西南一大观也”。 因地处丰乐河畔,西溪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吴氏始祖决定迁居至此。河流对聚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一,水利设施便利了农业灌溉。《丰南志》载:“郡城凡九堨,俱载郡乘,而溪南居其三,塘之大者有二,小者有一,皆以水利,利田者也。”西溪南的水利设施有“江南都江堰”之称。通过引水入堨(西溪南现有雷、陇、条三堨),穿越整个村庄后灌溉良田约113hm2,即使在大旱之年仍能保证丰收,西溪南因此赢得“歙州粮仓”的称号。其二,河流良好的运输功能带来了西溪南的兴盛。鼎盛时,西溪南交换频繁,商业繁荣,有“满朝朱紫贵,江淮金银山”的说法,并奠定了区域中心的地位。 兴于斯,衰于斯。随着河道淤塞,丰乐河的通航运输功能丧失,西溪南的商业也因此渐渐衰落。加之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战争席卷西溪南,人口、财富迅速消散,西溪南也从此没落下来(图4)。 图1清湖航拍图(资料来源:google earth.)(资料来源:龚鸽摄.) 从清湖和西溪南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两个聚落都是因河而盛,也由河而衰。但河流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