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寒温并用方论治
“冷的人热的,热的人冷的”是苏文大理论提出的疾病的正确治疗方法。仲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针对一个机体中寒证、热证同时存在的一些较复杂的病证, 将药味相反的两种药合和应用, 即寒温并用法。此法贯穿于六经辨证的始终。
仲景的寒温并用法并非寒热药物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 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轻重和缓急来确定药物及寒温之比。从而使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有规律而不拘泥, 灵活多变而又有方圆, 实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此法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 《伤寒论》中有关寒温并用的治法,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解郁热以和热
此法主要是针对表有寒、里有热, 即表寒里热之证采用的治疗方法。表寒当用温热之品散之, 然恐其里热益盛;里热当用寒凉之药清之, 又虑其表证难除。故寒热并用, 外散表寒, 内清里热。如原文38条曰:“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又如原文27条曰:“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两条描述的病证虽病因有所不同, 但外有表寒内有郁热的病机是一致的, 只有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两方中均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在表之风寒, 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寒温并用不但使表邪得解, 又可宣透在里之郁热, 共奏表里双解之功。
另外, 原文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此证为外有风寒, 内有湿热的阳黄证。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 三味药相配既能发汗, 又能开提肺气以利水湿;连轺、梓白皮、赤小豆性凉而苦, 清热利湿。方中寒温并用, 表里宣通, 湿热泄越, 则黄退身和。
2 寒温联用之方
其中的“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 可以指上焦有热, 中焦有寒;也可指上焦有热, 下焦有寒;也可指病变脏腑所在部位的偏上偏下。此法主要针对上有热、下有寒, 寒热格拒的病证。
如伤寒应汗不汗, 而以丸药大下, 损伤脾胃, 中焦虚寒;同时, 又因下后邪热内陷, 留扰胸膈, 致使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的栀子生姜豉汤证 (76条) 和栀子干姜汤证 (80条) 。两者均有上焦有热的心烦表现, 不同的是前者兼有胃寒的呕吐, 后者兼有脾寒的下利。故用栀子苦寒, 清上热而除烦, 生姜温中和胃止呕, 干姜温脾散寒止利。此为寒温并用, 相反相成, 分建其功。
又如胃中有热、腹中有寒的黄连汤证 (173条) , 证见欲呕吐, 腹中冷痛。方中黄连苦寒, 清在上之热;干姜、半夏温在下之寒;桂枝辛温散寒, 宣通上下之阳气。以此治疗寒热上下, 格拒不交之证。
再如治疗蛔厥证的乌梅丸 (338条) , 方中重用乌梅安蛔止痛;用苦寒之黄连、黄柏清上热;辛热之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 取其气辛以伏蛔, 温以祛下寒。此为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还可根据其药物配伍特点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 如久痢。
其次, 还有胃热脾寒、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9条) ,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胃热, 干姜辛热温脾寒, 人参甘温扶脾以益中气。诸药合用, 清上温下, 调和脾胃, 诸症自消。阳气内郁, 肺热脾寒的麻黄升麻汤证 (357条) , 方中麻黄发越肺经火郁, 升麻可升散解毒, 石膏、知母、黄芩清肺热, 桂枝、干姜温中健脾。本方以发越郁阳为主, 兼以清肺温脾。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兼呕吐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172条) , 方中黄芩苦寒清泄里热,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寒温并用起到清热止利、调和胃肠的作用。
3 胃虚水饮食滞之及以甘草泻心汤清中焦之热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痞证, 如伤寒误下, 损伤脾胃, 邪热内陷, 升降失职, 寒热错杂于中, “心下痞, 按之濡”之痞证, 治用半夏泻心汤 (149条) ;若兼有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者, 可用生姜泻心汤 (157条) ;若脾胃虚弱较重, 痞利俱甚, 可用甘草泻心汤 (158条) 。三者皆为脾胃不和, 升降失司, 寒热错杂, 气机痞塞, 而致心下痞, 呕而肠鸣, 下利之症。其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 以黄芩、黄连, 苦寒泄降, 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 辛温宣开, 温中焦之寒;人参、甘草、大枣, 甘温补中, 益脾胃之气。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 辛开苦降, 方能复升降而消痞满。
4 清泄邪热—和解少阳,随证兼治
此法主要用于邪入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之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等, 主治方小柴胡汤 (96条) 。方中柴胡气质轻清, 味苦微寒, 可疏解少阳;黄芩苦寒, 气味较重, 清泄邪热, 可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消。柴芩合用, 外透内泄, 可以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和脾胃, 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 扶正祛邪, 使中土健
文档评论(0)